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讀後感
18世紀,母職天賦論開始興起,盧梭就主張女人天生就該當養育者,整個社會就此把女性定位成孩子的生養者。這些思想到現在還在發揮影響力,當許多女性想兼顧育兒及工作時,就會油然生出罪惡感。1993年的一份調查顯示,93%的女性認為有嬰孩的女性就不該工作。直到現在,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仍有70%是女性。這意味者,即使思潮轉變,育兒的職業女性仍必須是超人般的存在。
(封面照片截圖出處:這些創意超有梗臉書粉絲專業)
佼佼女油人-女工程師在查德
有這麼一群人,離鄉背井至非洲查德,遠離首都恩加美納五百公里的南部礦區,在物質缺乏的環境、需對抗瘧疾、傷寒威脅下,還需與當地村民及各方勢力互動,為的就是發揮台灣油氣探勘實力,要在查德產出第一桶油。
公務機關性別意識培力之不完美抽樣心得
「教育是人類升沉的樞紐」,教育通常被賦予崇高的理想性,欲振聾發聵、啟迪心智;公務人員因身負國家施政之重責,亦被認為更須走在政策之先,於推動性別平等的過程中,公務人員的性別意識培力自是首要任務,從中央到地方掀起一波性別主流化訓練的潮流,於此潮流席捲之下,公務人員每年多被要求完成2小時的性別主流化訓練。筆者有幸參與了其中約30場講座與工作坊,且主題集中在工程、防災與空間領域之性別意涵,在這樣偏頗且不完美的抽樣基礎下,野人獻曝地貢獻一下自己的心得。
台灣氣膠學會的新意識—學會性別委員會介紹
為何這個以工程領域為主的學會在性別比例懸殊下,卻仍能保持在歷任會長的男女比例不致失衡、且成立了在各工程學會中仍屬稀有的性別委員會?我想透過介紹台灣氣膠研究學會,來回答這個問題。
魚與熊掌兼得?—學術媽媽的真實日常
學術媽媽的處境並非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優渥;相反地,她們同時被兩個貪婪機構夾殺。在大學工作雖有彈性工時、地點的好處,卻也因此存在一種沒有區隔上下班時間的文化,預設每位工作者都可以毫無阻礙地如同7-11般地隨時工作;另一方面,當代關於如何當媽媽的指引和資訊有如汗牛充棟,身為一個母親,無法避免地會接收到這些訊息或社會期待,一再告誡她們要如何做才算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