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科技人身上,身體的冒險、全新的心態,女性、專業身分與母職交織,它深刻地形塑我們如何思考、實作、協商,也啟發我們看見科技世界中那些不被標註的照護邏輯與系統韌性。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這是一段神奇的實驗室生活,雖然訴訟還沒有結束,部分內容還無法解密,但是這個故事的結局,不是科學家得到諾貝爾獎,也不是律師破產,而是一群學者專家、律師與勞工團體一起努力,終於為受害勞工爭取到的公平與正義。
(照片出處:作者提供)
過去女性在工程領域裡較少被強調的特質,包括同理心、關係感知與溝通,其實正好在這樣的與自然對話的過程中發揮關鍵角色。這種能力,也許在傳統工程場域裡不被強調,卻在面對複雜社會與動態自然時顯得尤其關鍵。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身為一位科技人,也是一位母親與教育工作者,這些年來,我一直在想:我們能不能不只是抱怨制度,而是實際做些什麼?這篇文章記錄了我對臺灣教育體制的觀察與反思,也分享了我與一群夥伴如何透過「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CA)嘗試打造一條更公平的學習路。這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而是一場不動搖根本的小革命。因為我相信,孩子的未來,值得我們為之努力。
(照片來源:作者與ChatGPT協作)
台灣女科技人學會與中山大學等單位共同舉辦「SDGs x IDGs 系列工作坊一ALOHA!與蓋亞大地媽媽歡度母親節」活動,從氣候科學、原住民文化到STEAM性別倡議,串聯環境永續與性別平等對話,展現科技女性推動社會行動的多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