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TAICA的小小革命 精選

2025.05.14   陳宜欣 | 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教育部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計畫主持人
刊載於專欄 教育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09期教育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09期教育

身為一位科技人,也是一位母親與教育工作者,這些年來,我一直在想:我們能不能不只是抱怨制度,而是實際做些什麼?這篇文章記錄了我對臺灣教育體制的觀察與反思,也分享了我與一群夥伴如何透過「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CA)嘗試打造一條更公平的學習路。這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而是一場不動搖根本的小革命。因為我相信,孩子的未來,值得我們為之努力。

(照片來源:作者與ChatGPT協作)

 一直以來,我都不太喜歡臺灣的教育制度,透過「科舉」選才的方式,看似公平,卻是把每個孩子壓在被制度形塑的模子裡。年輕時不喜歡,到了中年後看到自己孩子在考試壓力下苦不堪言,還是覺得難過。我可以理解為什麼這麼多父母明明很討厭考試,卻還是忍不住敦促著孩子準備考試(我自己也一樣),因為要考得好、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大學和科系呀。


臺灣的教育環境並不公平,每一個學生可以分配到的教育經費跟他所處的學校、科系非常有關係,排名比較好的大學可以領到比較多經費(聘到很多老師),然後又因為經費多、老師多、所以表現較好,表現好就獲得加碼經費,進一步壯大資源,形成不斷加乘的正向循環,但這樣的循環卻只集中在少數資源豐沛的學校。在資源多的學校就讀,學生就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未來出路也比較好。但能進入這些資源充足學校的,又是誰呢?臺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在論文〈誰是台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中指出:來自資源較好的家庭成為台大生的機率也比較高。


階級會複製、資源似乎也一直都只能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上,我們的孩子如果一直處於這樣的世界,這會怎樣形塑他們的人生觀?孩子會因此放棄努力,還是反過來對自身擁有的一切沾沾自喜,而失去了改變世界的動力?


在大學教書二十餘年的我,一直在找能夠打破這個宿命枷鎖的方式,因為我想讓孩子能好好地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我想要守護他們眼中能追求知識的渴望之火,我希望他們明白:即使考壞了,也可以擁有精彩的人生。這是三十年前的我告訴自己的話,三十年後,我仍然這樣想,只是現在希望自己能為臺灣的孩子多做些什麼,畢竟他們需要活在(我們為他們創造的)未來世界中。


這應該不是我一個人的夢想,教育改革一直是臺灣1990年後一個重要的議題,也有不少的教育家前仆後繼地投入這個工作中。臺灣的課綱換了好多代,然而不管怎麼換,卻總有「為什麼台灣教改,總在失敗?」探討,師資不足、教室不足、考招制度不改、社會風氣不變,總是檢討後得到的結論,三十年前如此、三十年後仍然如此。我們是否總期待根本性的改變,卻因末端資源難以跟上而功敗垂成?


因此,當教育部葉丙成次長找我到教育部討論該如何在新時代應帶入新的思維,用以解決人工智慧人才不足、師資不足、課程不足問題,而且這個解方需要在兩個月內就上線起跑,我是膽戰心驚的。我一邊盤點身邊的資源、一邊思考該如何結合過去經驗規劃新的架構、同時也忍不住和次長討價還價:「這樣是不是有點趕?不能多給我一點時間嗎?」次長這樣回:「宜欣,你知道這個計畫有多重要嗎?如果計畫成功,就可以讓臺灣的教育資源能有更好的擴散。部長也說重要的事情要快一點做。」聽到這些話,我知道這是該做的事情,我點點頭,心想:雖千萬人吾往矣!


我們在一個月內設計了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wan Artifical Intelligence College Alliance, TAICA)的規劃,在這個規劃中,我們會培養發展AI新進技術的人才,以及運用AI在百工百業的人才。透過盤點全國大專校院的人工智慧教育資源,選出重要又優質的課程,提供學生跨校學習的機會,由人工智慧師資充裕的大學,輔佐師資不足的學校,使學生都能有學習人工智慧課程的機會。


我們找了願意一起投入挑戰的教師夥伴們,一起嘗試一個不要動搖根本的小革命。在這個小革命中,身處資源不足小學校的學生,不論當年大學聯考成績如何,只要有心學習,就能跨越學校的資源差距,透過TAICA的平台,厚植自己的AI實力,成為頂尖的人工智慧應用/技術人才。


我們在選擇TAICA示範性主導教師時,遇到不少困難,例如:老師的課程必須要同步遠距直播給學生,要是不小心犯一個錯誤,就會有幾千個人都看得到;上課學生人數很多的時候,要找到足夠多的助教協助修課學生,而這些助教本來都是以做研究為主的,也因要服務眾人,少了很多研究時間;因為課程都有同步直播、往往教室空蕩許多,看不到學生的臉部表情、也很難調整教學進度!若不是老師們有熱忱,真的很難持續。


還好,臺灣有不少老師,願意為教育多走一哩路,只因心中有愛、有熱忱。大家都願意一起為這個寧靜革命來努力。或許,正因為我們也為人父母,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未來不該由我們的無作為而定型,而應由我們的行動重新形塑,讓孩子所處的未來社會,比我們這一代更加光明。

 



 

59 最後修改於 %2025.%05.%15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