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洪文玲主編熱情邀約的母親節應景文—談談在學術圈如何「照護」我們所專注的事情,希望提供舒適的閱讀文本,但對於習慣探訪及書寫受訪者經驗的我,真的是很糾結。一方面,在公領域很難淘心淘肺的陳述心裡話;再方面,長期致力於都市、科技、與社會「治理」學術課題的我,最關注「公共參與(public engagement)」及「守護自然 (nature stewardship)」的議題。如何擺脫吊書袋的書寫,真得很挑戰。
學術與家庭交織網絡的位置與空間
在學術與專業實踐上,「看守與照護」是民間與公共參與的關鍵環節,但回到女科技人的日常生活,對我來說:母職、親緣與專業實踐,如何在生活與學術網絡中找到自在與保有自我的平衡點,才是「看守與照護」的基石。究竟家庭(族)之網 (net)是羈絆與侷限的根源?還是孕育與韌性建構的道場?對我來講,後者才是真心話。
母職是親緣網絡的核心,是付出與不求回報的試煉場;
學術是生命實踐的道路,是累積與創新學習的賦格曲。
我的心得,或是如果重來的話,我希望:
在校(或職場)是嚴師,在家要避免成為虎媽
對於多數、特別是有家庭的女科技人而言,紀律與效率是職場的生存之道,因此,在職場上很容易被塑造出嚴格甚或嚴厲的刻板印象,也很容易不自覺地把這種習性帶回家。孩子的養育與家庭生活,最直接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在每天疲於奔命的食衣住行育樂時間爭戰與教養衝突中,找到屬於自家人的生活節奏與互動方式?對於需要保有自主意識與喘息空間的女科技人媽媽,若不小心還是當成了「虎媽」,真的會付出很大、也很長期的代價,要引以為慎。
持家與照護,也需要神隊友的支援
學術職場的壓力與挑戰雖然很大,但是遊戲規則與路徑其實算是清楚,端在於自己的堅持、選擇與配速。但是育兒、持家、甚或父母的照護,是勞力(與勞心)密集的人本事業。日常之中,總是不斷有不尋常的事件發生與無奈的人生遭遇,而我們總是無意識地複製原生家庭的經驗、習慣透過書籍(與網路)學習照養(與照護)的知識、總是在緊張氣氛中經營家庭關係、太堅持己見地以為自己是孤決奮戰、…。女科技人要尋找神隊友的支援,例如可以找彭婉如基金會等非營利組織來幫忙,善用各方親友與社會資源的串接,尋找心靈支柱與規律的運動是緩解壓力、切換無力感、營造好氣氛、好好說話、進而創造神力的好辦法。
教授級阿嬤,一定要是安心的好玩伴
自己年過六旬,是否真能達到耳順的境地?在職場可以選擇性的交陪、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學術實踐上可以當專業教練、也可以當臨時演員跑龍套。但是當阿嬤,面對幼兒,重新審視人的成長、學習與社會化。陪伴的職責是要好好扮演小玩伴的角色,把經歷融入遊戲當中,在角色扮演中,轉譯成成長經驗可以汲取的遊戲體驗與教養的養份。這其實也加深我陪跑與經驗傳承的體悟:如何在尊重社區與民團自主發展的前提下,引介以人為本的「參與式治理」及「科技導入」的機制設計。
復刻跨界創新,淨零科技佈局的跨領域學習
個人長期以來浸淫在跨領域的學科,過去兩年則很感謝與慶幸有機會,全力投入淨零科技的規劃與推動,也催生了國科會「公民團體創新示範與沙盒試驗計畫」。在跨界創新與跨領域學習上,結交了很多新朋友、得到很多同仁的幫忙與照顧。雖然溝通協調的挫折感不在話下,但是大團隊的共感與成就感,就是回饋給學術人的饗宴。2050淨零轉型是艱鉅的任務,不僅需要號召更多元的氣候行動、布建更多樣的公民零碳實驗室;也要借電子報一隅,呼籲更多(女)科技人,投入永續科學與淨零科技這類強調整合創新的跨領域研究與專業實踐,共同看守與照護地球人共同珍愛的家園!
周素卿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臺灣淨零科技方案推動小組首席顧問
「起萌行動」專書電子書:https://event.cw.com.tw/2025narlabs/mobile/index.html#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