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EN成立於2003 年,是一個涵蓋多個科學主題之學術會議,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不斷發展壯大,其使命是促進女性參與科技研究,並透過跨領域合作創造協同效應。自首屆大會成功舉辦以來,BIEN已舉辦四年,不斷擴大其學術影響力,並加強了STEM領域女性的全球網絡。
BIEN 2025於2025 年 8 月 20 日至 22 日在韓國大田 ICC 酒店舉行,主題為「科學技術無國界」。這個主題體現了我們的信念:科學技術必須超越國家、世代和學科界限,才能為人類的共同進步做出貢獻。今年BIEN 2025同時與INWES 2025/APNN 2025共同舉行, 更多來自亞太區域之女性學者參與,在全球快速變革的時代,本次會議將為來自不同背景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提供一個寶貴的平台,分享知識,交流經驗,共創永續未來。
BIEN 2025特別將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工程師在推動包容性合作創新方面的重要角色。重申STEM領域多元化的重要性,並探索女性獨特的才能和視角如何提升全球科技影響力。今年之會議涵蓋六大科學領域——基礎科學、生物技術、資訊科技、環境/地球/能源、太空科技以及STEM領域的性別議題——以及兩個特別會議:全球頂尖會議和產業會議。此外,還將舉辦INWES APNN會議和YWS夏令營,以進一步豐富國際交流與合作。
今年參加BIEN & INWES/ APNN 2025聯合會議,對我來說是一段難得的經驗。大會由KWSE及INWES/ APNN主席的開幕致辭揭開序幕,致詞中除了對各國與會者的熱烈歡迎之外,也再次強調了亞太地區女性科學家與工程師在推動科研進步與性別平權上的重要使命。開場後的合照,更象徵著跨國網絡的團結與合作精神。在會議的第一階段,各國代表依序分享了韓國、澳洲、印度、日本、馬來西亞及蒙古的情況。這些報告讓我看到各國在推動女性科學家的發展上雖有不同挑戰,卻也各自展現了成果。韓國與日本聚焦於政策推動與產學合作,展示女性在半導體及綠色能源等領域的專業影響力;澳洲與印度則特別重視STEM教育中的性別平衡,希望藉由教育的扎根培養更多年輕女性進入科學與工程領域;而馬來西亞與蒙古則分享了跨國資源共享與人才培育的經驗,強調區域合作的重要性。
午間與會者一同參加BIEN 2025的專場活動,議題涵蓋新材料、永續能源、數位轉型與創新創業等前瞻領域。這場跨會議的參與,讓APNN成員能夠與更多來自產業界與學術界的專家互動。其中奈米材料與能源應用的討論讓人印象深刻,因為與我目前的研究方向有潛在連結,也讓我看見跨領域交流所帶來的啟發與可能性。
在下午的第二階段報告中,來自緬甸、尼泊爾、菲律賓、斯里蘭卡、台灣及越南的代表進行了分享。緬甸與尼泊爾代表說明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透過政策倡議與社群支持,逐步推動女性進入科研領域。菲律賓與斯里蘭卡則展示了女性科學家在醫學與環境研究中的積極角色。 我因擔任台灣女科技人學會理事長, 上台進行台灣的年度報告,突顯了國際活動, 高中生STEM活動與和產業界合辦之科普活動之成果,以及女性科研人才培育上的政策支持。而越南的分享則凸顯國際合作對提升女性工程師能見度的關鍵性,這也提醒我未來應該更積極思考如何結合科研專業與國際網絡。
隨後的APNN年會,不僅檢視了過去一年的工作,也規劃了未來的方向。與會者一致認為,需要持續推動亞太女性在科研與產業中的地位,並且積極鼓勵年輕世代投入STEM領域。大會也特別強調要加強與INWES全球網絡的連結,藉此拓展亞太地區在全球科學與工程領域中的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台灣爭取到APNN 2026在高雄舉行,因此在大會結束前由中山大學王家蓁教授進行明年會議規劃之報告, 期待明年有更多與會者能出席。
在閉幕儀式上,APNN主席代表全體成員致謝,並完成了主辦權的交接。隨後的歡送晚宴則提供了一個自由的交流場合,讓與會者在輕鬆的氛圍中分享心得、交換合作意向,也加深了彼此的情誼與文化理解。
整體而言,這場會議帶給我三個深刻的體會;首先,跨國經驗分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個國家在推動女性科研的方式各有特色,透過交流可以互相借鏡並找到新的策略。其次,科研的發展與性別平權應該是並行不悖的,專業技術的突破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參與,而性別平衡能讓團隊更具創新力。最後,國際合作才是推動區域與全球進步的關鍵,無論是透過APNN、INWES還是BIEN平台,亞太女性科學家都能在科研突破與社會影響力上發揮更大作用。
這次的參與,讓我更加確信科技的突破,不僅仰賴技術本身的演進,更來自於跨國、跨領域以及多元人才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