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月,我們幾乎經歷了許多國家的一年:接連升高的確診率,在家學習或是工作的禁制,謠言真相混雜的社群….。時逢炎夏,端午掛菖蒲,諸邪退散。本期主題是「疫情中的我們」,一方面虛擬會面心相攜,電子報與大家分享面對防疫的心靈與教育實踐,一起健康正向抗疫。

台灣疫情開始緊張了起來,因此住在美國長期居家自我隔離、在家工作超過一年的大女兒,特地拍了一部影片給她在台灣的眾親朋好友們參考:
""#居家防疫的十個建議:一年多來我學到了些什麼?小心待在家的負面影響!""

去(2020)年末,當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流行近週年時,由輝瑞(Pfizer)、莫德納(Moderna)研發出的mRNA疫苗橫空出世,其保護力令人驚艷。然而,mRNA疫苗的緣起,要從30幾年前,一名女科學家的故事開始講起……。

圖片出處:Katalin Karikó的Twitter

停課在家玩科學

14 六月 2021
發佈於 教育

有些課程可以遠距,讀書會、舞蹈、手工等等,可是,就像是線上廚藝教學那樣,有些眉角,還是要當面互動,才容易突破瓶頸。有些課程遠距會有難度,像是實驗課,大部分人家沒有那些器材,不管老師直播多賣力,很難要學生在家裡也同步進行。加上家長也很難去採買那些器材。需要動手實驗的科學教育怎麼辦呢?

時至今日我已經在美國居家隔離了一年兩個月的時間了,回頭看這段日子,其實非常不容易,雖然免去了人擠人的通勤、不用與過多的人接觸,對於平日比起社交更喜歡獨處的我來說有一部分確實是比較輕鬆,但是這場居家防疫的硬戰,回想起來對身心各方面都有滿嚴重的影響,在這裡記錄下我這一年多的心路歷程。

「宅」如何可能?在人人及處處都有可能都是病毒的傳播源下,「家」如何能「乘載」起讓人們能一起「宅」起來防疫的物質與情感的空間?我所居住社區本來的兩個line群組,在防疫宅家生活後發揮很大的功能。這兩個社區群組的分工與分享幾乎都是女性,群組裡的貼文成為記錄及凸顯出「宅」之所以可能的勞動性,尤其是大量依賴女人的勞動力才可能建立起的防疫生活與安定網。

我女兒5/10去過萬華買燒仙草,萬華是集中染疫地區的訊息出來之後,她回到家馬上把口罩戴上,然後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要求全家不與她共用廁所,要求我取消所有演講的邀約。

面對疫情來勢洶洶,為了守住不讓它繼續擴散便要與疫情展開時間的賽跑,而為了超越疫情、跑遍它所踏過的足跡,跨部會單位及社會大眾的齊心協力往往是疫調工作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疫調就像是一場不能掉棒的大隊接力。」曾從事疫調工作長達7年的護理師林治萱16日受訪時如此形容疫調工作。她說,一場疫調的背後往往是橫跨5到6個單位,超過20名醫護、檢驗、疫調人員共同努力的成果,中間只要有一棒接不上,都會延誤釐清真實情境的時間。(林治萱提供)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傳真 110年5月16日”

(圖片出處:Unsplash)

韓國國會已於3月24日修改《科學技術基本法》(Framework Act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對科學研究應納入性別分析又有進一步規範。其新增了在「科技推動」、「技術影響評估」及「科技統計與指標」三面向納入性別的具體要求,是亞洲性別科技領頭羊!(感謝吳嘉麗老師對全球科技與性別發展的持續關注,並提醒我等須轉知國內先進及政府單位。此時嘉麗老師正對抗病魔,謹完成此文並祝福她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