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十一月號215期 主編的話

2025.11.14   特刊主編 許維君
刊載於專欄 主編的話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15期主編的話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15期主編的話

本期電子報帶領我們看見:當女性的運動被放進科研語言、當數據願意為生活讓步、當老師把國際資源帶進本土訓練場、當研究生也能用自己的文字記錄現場──女性運動就不再只是比賽成績,而是一場真正有性別意識的科學實踐。 

特別感謝《女科技人電子報》洪文玲主編,在三年前擔任國科會「守護女鐵人」計畫案的主審委員時,給予團隊許多強而有力的建議與方向,使研究得以奠定穩固的基礎。此後,她也持續關心與支持這項女性運動科學計畫的進展,從審查者到主編,始終以溫柔而堅定的眼光,見證並推動著這場 以「精準」為名的女性科學行動。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編輯室報告

國科會的「精準運動科學研究專案計畫」,支持運動員獲得國際獎項及建立台灣新科學領域,獲得社會高度關注。這其中有一個溫馨又亮眼,由許維君老師所帶領,女性研究者支持女性運動員的團隊。她們的研究規劃總是隨著同儕審查建議,團隊及參與研究者的回饋而更新完善;很榮幸向大家推薦這個美好的研究與協力模式。

洪文玲 副教授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造船及海洋工程系/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台灣女科技人學會 會員


特刊主編 許維君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應用科技學院 副院長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運動科學與防護校級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醫學工程研究所 專任教授

今年十一月號的《女科技人電子報》特別推出「精準女鐵人:從研究數據看見女性的力量」特輯, 我們邀請了台科大「守護女鐵人」團隊的四位成員,分別從研究者、助理教練、參與實作的研究 生,以及初入團隊的年輕女科技人的視角出發,分享她們在女性鐵人三項研究現場的所見所感。這些書寫,展現台灣在地以女性為核心、以月經週期與訓練負荷為主題的運動科學實作,也呈現了團隊如何把「數據」落地到訓練、傷防、營養與教育現場,以及年輕世代在其中學會的性別敏感度與身體理解。

本期專題〈當月經、肌力與科學交會,她們讓『鐵人』有了新的定義〉,林儀佳老師希望透過這篇專題,記錄並傳遞團隊如何從零開始建立女性鐵人三項的本土資料庫、如何把月經週期納入監控指標。然而在彙整過程中,更驚喜地發現:這個研究動人的地方,在於一群老師、助理教練、研究生和女鐵人們願意一起讓身體說話。她們在訓練中回報感受、在實驗室接受量測、在教室裡提問「那我這一期要怎麼練」,讓我們深刻感受到,從事以女性為主體的科學研究,女性也能是知識的產出者、實踐者與定義者,展現的是一種溫柔但堅定的科研行動力。 

致力復健醫學、運動科學、運動傷害防護與智慧健康科技的林儀佳老師目前任職台科大,在專題中系統梳理了研究幾個區塊:建立台灣女性鐵人三項健康與表現資料庫、把多模態感測與穿戴式監控導入訓練現場、與產業共同開發女性運動健康服務,以及與同好們共同勉勵維持一條有倫理訓練與國際資源的「人才養成路徑」。她把過去長期「以男性為模型外推到女性」的缺口說得清楚,也把「為什麼一定要做女性專屬資料」說得有說服力。 身為資深運動傷害防護師如今仍親自在第一線工作的儀佳老師,近日以女性研究者的角色榮獲 Garmin Women’s Health Research Grant 2025,由 Garmin Health 與 Labfront 國際研究聯盟共同頒發,為全台唯一獲獎者,並與來自美國、澳洲、加拿大及歐洲等 七所國際知名大學之獲獎研究者齊名入選。

郭尚蓁新手助理教練,在【職涯】專欄撰寫從「感覺」到「精準」的信任之旅〉一文中,以陪練者的角色寫出現場最難的一段路:不是課表怎麼排,而是怎麼讓已經會練、生活又很忙的女鐵人們,願意把手錶上的數據、經期紀錄、RPE疲勞回報,交給教練一起看。她說得很坦白──數據是地圖,但教練是指南針;真正讓訓練變得聰明的,是「看懂身體、又體諒生活」的溝通。 

一日】專欄撰寫記錄女性力量的日常──我在女三鐵人研究計畫中的觀察〉一文中,鍾宇薇從研究生的角度,把我們平常覺得「只是量個身體組成、發個排卵試紙、做個問卷」的小事,寫成一條看得見的女性努力軌跡。她看到的是:很多選手白天上班、下班帶小孩,還是願意配合研究紀錄飲食、經期與訓練;她也看到老師與物理治療以及運動防護背景的團隊,真的把傷防、貼紮、營養課帶進來,讓「女性運動科學」不是嘴上說的,而是可以摸得到的支持。 

生命】專欄撰寫精準的韌性:從女性鐵人看見科學與生命的對話〉,由李方薰寫下作為新成員的震撼── 她看見的不只是很強的運動員,而是一群被過去研究忽略的身體。她點出女性因為荷爾蒙與週期而被視為「變數太多」的荒謬,也說明了為何我們非得建立女性專屬的訓練模型,因為那是一條讓女性安全、有效又被尊重的路。 

希望你也能在這期特輯裡,看見她們的力量。我們也期望透過這些真實的現場筆記,讓社會大眾看見並理解:女性運動員不是「男性標準的附註」,她們值得被量身研究、被精準照顧。

 

 

 

34 最後修改於 %2025.%11.%15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