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之後:談高中職業科學生的性別比例差異

2018.11.14   楊克鈞|開南商工 健康與護理科 兼任教師
刊載於專欄 教育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去年參加2017性別與科技國際會議,今年參加2018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兩會議議程都有著豐富的多樣性。而筆者身為教育新手,也開始思考會議內容和自身所處高職現場的連接與斷裂。

諸多性別科技研究中,都發現了大學中特定科系的性別比例有嚴重失衡的現象,尤其是所謂的理工科系,這也是《女科技人電子報》期望弭平的現況,希望藉由女性典範、性別平等教育及多元性別職業光譜,達到女性在科學/科技教育機會上的平等。然而這類研究卻會遇到一個難以改變的現實問題:在大學時期,學生早已選擇或被迫選擇了就讀科系。因此,要真正影響學生的決定,必須在往更早期的教育體制去探索,亦即高中、職。

現今高中體制可粗分為普通科(106年不分年級共355,168人,男176,601人,女178,567人)、職業科(106年不分年級共315,649人,男179,493,女136,156)。普通科在第二年進行分組,因此在此前的性別教育與女性典範將會影響學生的選系方向,因此研究者與教育家,開始試圖將不同性別的不同面貌與典範擴展到高中教育(註1、註2)。

但高中的職業科(簡稱高職)的選擇,則是在國中畢業就已決定,換言之,高職就如同已經進入了大學的學生,學生雖然可以選擇更有興趣的科系轉系、或畢業後不一定從事和就讀科系相關的工作,但可能已經被社會框架限制。以教育部對全台106年職業科按科別與性別之統計,可看見工業科群男女比例嚴重失衡,而商業與家事科群則女生相對為多。筆者曾經在健康管理專科學校(護專)代課過,護理、幼保、化妝品科仍然是女性為主的科系,男生加起來不到5名;而筆者現在任職學校的汽車修護、電子電機、資訊類則女生人數不到10名。

從教育著手時,需要思考受教對象是誰,再者是如何能觸及。若對象為12-17歲學生,依照資策會統計報告(註3),則媒體可能需以Facebook、Line、YouTube、Instagram為主要平台。但不同年度、不同年齡區間的變化可能也很大,Facebook也早已是年輕人不太使用的社交平台了(註4)。而觀察這些年輕人使用的軟體與現象,可能會是我們與學生產生共同語言的方法之一。教育的媒介除了在學校,是否需要擴展到Snapchat、Tik Tok?這或許是我們可以思考討論的,如筆者上課時使用YouTube網紅拍攝的教育宣導影片時,比起畫了各種插畫的課本,學生的反應更為熱烈。

總而言之,當我們思考STEM或STEAM教育中的性別比例差異時,可能需要注意普通科(高中)與職業科(高職)的重大不同之處,當然性別平等教育的精神與不同性別典範的建立可能是不變的,但隨著對象的不同,策略或媒介則需要轉換。


註釋
註1:劉淑雯、魏誠佑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七卷第十期(2018)發表的〈臺灣STEM築夢女傑知多少桌上遊戲研發與推廣〉則是研發後培訓高中學生往小學推廣。
註2:智慧機器人網(2018.10.12),郭岱軒〈2018 年職場觀感調查 性別歧視阻礙科技女力發展〉
註3:資策會FIND/經濟部技術處「資策會FIND(2016)/ 服務系統體系驅動新興事業研發計畫(2/4)」
註4:中時電子報(2018.8.30),戴安瑋〈不愛臉書了?網友揭年輕人移情IG的4大原因〉

4224 最後修改於 %2018.%11.%16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