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世界的N個方法 精選

2024.02.02   鄒心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刊載於專欄 教育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相信也有很多跟我一樣準備踏入或已經在社會上時而漂泊、時而衝浪的朋友,願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探索世界的方式,更認識自己,更享受與其他幾十億人活在這個宇宙。

(照片出處:作者提供)

工業設計是什麼

工業設計本身泛指工業革命後,任何對工業化下的產品進行設計的行為,而因為工業幾乎涵蓋了生活每個部分,目前許多服務及產品也數位化,工業設計的範圍也可以說是像星之卡比一樣包山包海,常見的類別像是:產品外型設計、CMF色彩材質及表面處理設計、UI\UX介面或使用者經驗設計、產品概念、工藝設計、交通工具設計、服務設計等。

台灣本身製造技術很厲害以外,ODM代工設計同樣也很厲害,因此整合起來能幫許多大品牌進行完整的設計及製造,如DELL、HP、NIKE等。近年來許多過去以純代工製造的企業或工廠也在努力進行自有品牌、自有產品研發的轉型。

目前正在進行畢業製作的我,畢製主題以自行車及概念載具為主軸,因為指導老師的專業是交通工具設計,本身也對這塊有興趣;另外大三接觸到服務設計,偏向商業服務性產品的流程規劃及體驗,找出能吸引客戶的地方並有合理能持續營運的方法,也以此為基礎在新創科技公司做了三個月的實習。



自我感知

回顧24年的軌跡,考上北一女並擁有這個標籤其實比較像意外,從作業寫超久的小學生到讀著一般大學、偶爾煩惱未來怎麼辦,這樣看起來平凡的面貌更為符合自己。

讀大學的這幾年,所有東西都在高速轉變,流行歌一首以往3-4分鐘,最近只剩下2分多鐘;許多科技從未來概念進化到能實際對許多職業、場域、個人日常發揮幫助,甚至隔幾個月就能有重大變革;當代大眾需要快速地接收許多現象並即時作出應對,同時也對各種議題、族群、行為等接受度提高,打破許多刻板印象並使社會面貌更為多彩多姿。

世界大方向蓬勃發展非常好,但長大的過程中,愈來愈認知自己在各層面上都像無尾熊,有本質上的緩慢。即使我在台北出生長大,對快步調生活的抵抗卻日益加增,只能在短期需求下啟動高速高壓衝刺模式,平時則需要睡飽、大量個人時空獨處充電。雖然不知道以後如何,但目前對生活的態度及遇到的各種情形,我都以探索、認識這樣奢侈的想法來看待。

還好我是一個很幸運的人,來到高雄後,我們系校區位在非常空蕩蕩的山坡上,是一個在宿舍房間跑到窗邊抬頭,就能看見許多星星的地方。這裡的設計資源雖然沒有北部多,但主要其實是回到自己身上、思考想要做什麼,並要花時間去練功養成能力。另外高雄剛好這幾年政府及民間發展能量都增加許多,有許多面向普羅大眾並受到歡迎的藝術、設計、音樂、文化相關活動與規劃,再加上網路資源眾多,也已經大大縮減了南北間的差距。

工業設計教育在不同國家、學校所培養的人才方向有著一定差異。以我們學校來說,與需要高度依靠天分與追求自我表達的藝術領域不太一樣,設計沒有正確答案卻也非完全天馬行空,反而很注重構想要有影響力且能與商業接軌,並加上美感作為基礎。而這些都是可以被訓練的,即使以後不走設計,在許多知識技術都可以被輔助、甚至滿足的當下,對議題的思考脈絡養成至關重要。



探索的起點

我一直很喜歡實作類型的課,所以最初想要唸的是高工,國中時離家最近的是大安高工,尤其是大安高工裡的建築科,是我13歲時,有一次想像未來要念什麼領域而特別感到興趣的科別,甚至跑到圖書館裡,拿了喜歡的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書就開始翻閱。殊不知,對於當時的我來說,裡面談及的精神理念太哲學抽象,以至於我書沒看到一半,還在圖書館睡著好多次便放棄了。現在來看,直接用一本書斷定建築科不太適合自己,現在想想也是有點荒唐。 

雖然想就讀高工,不過國中生光是上學、補習、寫作業便可以填滿一天,很少有時間和資源去長期深入探索和嘗試高工裡的其他科系,了解自己到底喜不喜歡又擅不擅長。而且進去讀了之後才發現不適合的機率實在太高,只能打消這個念頭,先專心準備讀書考試,上了高中後再繼續尋找。

高中後,發現書好像沒有讀完的一天,而且還讀得比身旁一個比一個聰明的同學慢很多。最重要的是,即使愈讀愈多,之後要念什麼、做什麼的畫面依然朦朧,還有好多自己不知道的專業、科系都還沒認識,卻要做出選擇。

學測後,我的志願一半填了學科裡還算不討厭也熱門的電機等科系,另一半看了很久,發現工業設計這個實作比例高,對於不需要繼續唸很多書的我,未來也沒有明確既定道路的科系好像很符合自己。我從小喜歡剪剪貼貼,把東西拆壞,又容易被新奇的產品吸引,而記憶力差使默寫很少及格,綜觀後,便選擇踏上這條陌生又熟悉的道路。



以人為本

大一至大二時,所有基礎能力可以說是從0開始累積。以前國高中辛苦學的知識們,至目前為止發揮作用的時機近乎為0,因而經歷了一些衝擊與適應期。其中最大的差異是關於「人」,國高中時我關心的只有一題題設計好有答案的題目,但在學習工業設計時,各個面向最終關乎的都是「人」。無論是尋找議題、發現目標族群真正的需求、提出的構想是否吸引人,或是了解不同老師或產業對設計的目標和要求有哪些不同、可以透過什麼方式去達到,甚至提案或是做模型的過程裡許多細節是書本裡或網路上沒有的,往往是邊做邊學,透過身邊的人指導或分享,幫助作品一點一滴地完成。以前的教授曾經講過的話至今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的體會:人對了,設計就對了。

工業設計背景出身,有近70%的夥伴並不會走傳統工業設計,用靈活的頭腦與強大的適應力走向企劃、行銷、專案管理、平面設計,又或是轉職成機構、軟體工程師,也許我們不是接觸這些專業本身最久的人,但雜食性的我們,一旦跨入別的領域,就絕對會對競爭對手產生威脅。

相信也有很多跟我一樣準備踏入或已經在社會上時而漂泊、時而衝浪的朋友,願大家都能找到自己探索世界的方式,更認識自己,更享受與其他幾十億人活在這個宇宙。

 

 

1049 最後修改於 %2024.%03.%12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