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

2014.08.10   紀雅惠|國家衛生研究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刊載於專欄 特寫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雖然在過去社會的刻板印象中,科學研究是比較不適合女生的工作,但我很幸運地成長在一個性別相對平等的時代,所以中學以前並不覺得性別和科學研究有什麼關係,也因從小對自然科學的熱愛,順理成章地選擇化學系就讀。

然而在進入大學之後,才驚覺女性在教授職位,尤其是理工科的比例,遠低於進入高等教育的女性學生比例,國外的文獻資料亦有相似的情況。這些數據告訴我們,在人才培養的某個環節一定出了問題,才會造成這樣的差異。

我成長於一個宗教文化氣息濃厚的中部小鎮—大甲。因為祖父母皆為中小學教師,在家庭教育上有相當程度的要求,也不因性別而有差別待遇,但是在我高中升大學時,仍然為了志願填寫和家中起了一些衝突。我的興趣在於探索未知領域,對於擔任中小學教師並沒有太大興趣,然而對我的父母來說天下間沒有比擔任中小學教師更適合女生,而且師範教育體系當時尚有公費制度,所以希望我以師範院校為唯一志願。我因為不想在大學期間花太多時間打工賺取註冊費和生活費,所以順從了父母的要求,就讀師範大學。雖然師範大學的研究氣氛比起研究型大學如台清交等是比較缺乏的,但是教授們對於教學都非常有熱誠,所上師生關係也相當融洽,這樣的教學氣氛奠定了我在基礎學科紮實的基礎。大學畢業前夕因為認清自己的興趣在於學術研究,所以當同學們都在選填實習學校時,我選擇空白,專心準備考取研究所,到清華大學化學系向余靖教授學習蛋白質結構與骨架動態熱力學,並在四年後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先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從事抗病毒藥物篩選,半年後到美國國家衛生院繼續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研究主題為致癌病毒調控細胞週期在癌症發生的機制。2008年我回到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細胞週期調控癌症和老化的機制。

我自大二加入實驗室至今已滿19個年頭,期間遇到不少志同道合的女性研究生,希望將科學研究當作一生的志業。然而殘酷的事實是就讀博士班的女性學生比例明顯比碩士班減少,而能完成學業並繼續在學術領域深造的比例就更低了。她們之所以放棄在該領域繼續從事學術研究的理由不一,有些是對自己沒有信心,覺得壓力太大無法勝任,有些是因為結婚生子選擇專心照顧家庭所以無法繼續研究工作,也有些是家長勸退,認為學歷太高對婚姻不利。這些似乎是亞洲國家女性放棄自己夢想的共同因素,追本溯源為傳統社會對女性的低期待,以及父權思想下對高成就女性的歧視。我在美國工作時,也常聽到有亞洲人家庭課業表現突出的女孩子無法得到父母的經濟支持,即使申請到一流常春藤盟校也無法就讀,而家中課業表現較差的男孩子反而可以就讀二等的私立大學。還有一些日本人夫妻都是醫生,但是繼續從事博士後研究擔任教授職位的都是丈夫。因為性別所以在工作企圖心的差異化在歐美國家也是存在的,只是情節比起亞洲國家較不明顯。

Facebook營運長桑德伯格日前發表的新書「挺身而進」中提到女性面對的許多障礙,追根究底都是因為內心恐懼。女性往往因為害怕不被喜歡、害怕做錯選擇、害怕別人評價等因而限制了自己。她也提出﹕「如果妳毫無畏懼會怎麼做?」她認為如果沒有恐懼,女性可以追求事業成就與自我實現。回想我自己的成長過程,傳統的社會氛圍以及價值觀的確對我的父母造成影響,我做出繼續從事研究工作的決定也曾遭受到他人的質疑與訕笑,我相信很多女性也有類似的經驗。我因為了解自己的個人特質,所以能做出獨立思考的判斷,決定自己的命運,但是有許多人可能因此而退縮,轉而接受他人所安排的命運。

在21世紀的今日,大部分的工作已不需要大量的勞力,所以女性在需要創意與腦力的職場工作條件與男性相當,若不自我設限,相信女性在各行各業都能有相當突出的表現,走向世界,實現自己的夢想。

 


 

 

3097 最後修改於 %2018.%05.%2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