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此頁

2025十月號214期 主編的話 精選

2025.10.13   洪莉棋 | 去(Khu)海女神龍共同創辦人
刊載於專欄 主編的話
  • 字體大小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14期主編的話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14期主編的話

澎湖婦女透過經驗累積與精準判斷,發展出獨特的採集、醃漬和曝曬等技術,期待以三篇不同切角的文章,看見澎湖女性的堅毅,也找到在地生活圖像與科學對話的空間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編輯室報告

聽說澎湖西嶼的海洋大村內垵,有很厲害的年輕人陣營,於是我在公務行程中抽空去拜訪莉棋。在內垵我們邊散步邊和遇到的阿嬤聊天,呼吸著海洋的空氣,我知道這是一個我很陌生的世界,如何在海洋環繞的小島上,安居。當氣候變遷對台灣的影響從海而來,先人的智慧給我們甚麼啟發呢?

洪文玲 副教授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造船及海洋工程系/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台灣女科技人學會 會員


首先向大家自我介紹,我是「去(Khu)海女神龍」的共同創辦人莉棋,我們團隊是一個致力於澎湖婦女山海知識的記錄與轉譯的組織,透過調查澎湖阿嬤特有的在地文化知識,呈現在地婦女與土地共生的生活智慧。

很開心和榮幸受邀擔任這期的《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的客座主編。想到今年中和文玲老師在西嶼鄉內垵的海岸邊聊起「去(Khu)海女神龍」團隊正在做的事情,也介紹了澎湖阿嬤們厲害的醃漬與曬乾技術;文玲老師說:想邀請我來擔任客座主編,這些在地婦女們身上的技術和生活態度也深具科學性。那時我的心中除了受寵若驚外,還有深深的自我懷疑!科學這件事情好像離我很遙遠,更不會將平常的田調內容和科學聯想在一起。

不想放棄這麼難得的機會,硬著頭皮答應後,開始翻找過去的田野筆記,並著手訪談補充不足的資料,試圖在茫茫的資料海中找尋一點科學痕跡,自許能夠產出同時具有文化底蘊和科學視角的文章。

為此困擾的我還上網找了「科學」兩個字的解釋,是「通過觀察、實驗和邏輯推理來系統地研究自然和社會現象,並獲得客觀知識的過程和結果。」這段話讓我回想起大學就讀社會學時,老師在社會理論、社會統計課程上反覆驗證社會學和社會現象如何成為科學,也打破了我畫地自限的思維。澎湖女性們的生存法則,不論是採集、醃漬、曝曬或處理漁獲,正是透過經驗積累和精準判斷的成果。

從這個切角我邀請了二位同樣來自澎湖的夥伴,一位是離島出走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楊馥慈,在【職涯】專欄撰寫海女的生命交織,描寫澎湖海女如何憑藉高度耐心與細膩,在澎湖劃出專屬於女人的領地。

第二位邀請洋洋墨水工作室主理人陳蔚慈,在【生命】專欄中撰寫澎湖極西的邊境,揭開紫菜黑金的神秘面紗。從花嶼島上女性的勞動狀態,描述了在地婦女穿梭島上的勞動日常,展現出女性堅毅又柔韌的生命力。

最後我以【專題報導】澎湖阿嬤們〈以身為度的食物保存技術為主題,呈現澎湖婦女如何以身體作為精準的測量儀器,發展醃漬與曝曬的食物保存技術。

感謝各位讀者閱讀到此,不敢自稱理解或成為科學領域的一份子,但期待能在爬梳澎湖女性生活圖像和生存經驗中,找到一些可以與科學對話的空間。


 

 

46 最後修改於 %2025.%10.%15

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