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此頁

海女的生命交織 精選

2025.10.13   楊馥慈 | 離島出走isle.travel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刊載於專欄 職涯
  • 字體大小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海女的生命交織(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14期職涯專欄) 海女的生命交織(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14期職涯專欄)

或許不比其它漁業所需的技術性與勞力密集,但也都是要憑藉高度耐心與後續處理加工的細膩,才能換得相應的報酬,正因如此,在澎湖,有一片潮間帶上,是專屬於女人的領地。

(照片出處:作者提供)

潮間帶,女人的領地

劉家謀的《海音詩》曾寫下:「辛苦耕漁朝暮偕,飢來薯米爨牛柴。煌煌六十年中紀,貞節如林聚一崖。」形容早期澎湖女性的生活寫照,在機械船隻、航海技術不發達的年代,島上的女人必須到潮間帶、海裡捕撈魚蝦貝類餵養家庭,操持家務的一切。

澎湖群島擁有寬闊的潮間帶,是島民賴以維生的重要採集區域,一日兩次的「半日潮」循環,再加上豐富多樣的海洋物種,因而衍生出許多傳統漁法。在沿岸的漁法中,遛海菜,挽紫菜、插殼仔、耙殼仔、抱墩、石滬等,皆有女性的參與,甚至其中有幾項漁法才是女人的主場,以靜態海洋物種或被動式漁法為主,例如海藻、螺貝。或許不比其它漁業所需的技術性與勞力密集,但也都是要憑藉高度耐心與後續處理加工的細膩,才能換得相應的報酬,正因如此,在澎湖,有一片潮間帶上,是專屬於女人的領地。

掌握島的季風與潮汐規律,林麗華海女

正式回到家鄉,仔細一算,才驚覺是八年多前的事了;投入石滬工作的領域後,生活開始以海洋潮汐為時序,從朝九晚五轉而成跟隨月亮與太陽的自然週期。當海水漲到最高點時稱之為「滿潮」,反之最低點則稱為「乾潮」,新月或滿月時,月亮、太陽與地球呈一直線,潮間帶所露出的面積最為寬廣,在這時候甚至會出現極限定的「海路」,可利用此機會來徒步跨越澎湖的島礁。而要如何掌握島的季風與潮汐規律便是這座群島的生存法則,為了能在家鄉順利推進石滬的保存工作,這是第一項學習任務。

身為女性,在石滬修復工作中,初期常因為體能的限制,僅能參與部分針對中、小型石塊的疊砌與收集材料作業;當體力耗盡時,轉為從旁以做中學的方式,去紀錄工法步驟。雖然石滬匠師能體諒並依舊帶著我學習,但內心的無力感與沮喪亦油然而生,找不到自己面對這片海的自信與歸屬。

直到認識了紅羅村海女代表,林麗華阿姨,正式開啟了我成為海女的目標。那年認識她,是因為跟著石滬匠師-坤師在修復工程的休息日中,一起到匠師的故鄉紅羅村參與社區活動,當天麗華阿姨活躍的工作身影吸引著我的目光。她是在社區協會中少數的女性幹部角色,她有著在魚市裡時常出現的大嗓門,但再加上那無比燦爛的笑容,又多了幾分溫暖。在島上,不論是社區發展協會、村辦公室或宮廟委員會,地方組織以男性為首似乎是常態,但當時身兼理事長的石滬匠師坤師與廟宇主委大哥,總會敬稱她一聲「大姐頭好!」,這令我更加好奇麗華阿姨是如何在漁村裡活成這般地自在。

隔年,因為石滬修復地點來到紅羅村的關係,我也因此和麗華阿姨有了更近一步認識的機會,還因緣際會加入了社區發展協會,熱心的麗華阿姨知道我對傳統漁法感興趣後,平日也會在退潮時邀請我一起去採集。

春夏撿珠螺、插殼仔、包大蛤飯,秋冬醃膎、採海菜、熬海菜醬,我們就這樣一起過了幾年與海為伍的四季,看著海洋顏色的變化、物產的轉換。在她身上,我看見女性在「海事文化」中專屬的一席之地,尤其是在後續「加工」、「料理」身上,其中付出心力的時間往往較高一是採集時長的好幾倍,也在裡頭深刻體會女性在漁村生存的不易與堅毅。這段學習經歷,激發了我在地方推動創生工作時,帶入更多面向層次的思考,以及豐富了旅遊體驗的設計。

魚灶修復,濃縮加工海的味道

為了從石滬連結到村裡更多擁有其它漁村技藝的耆老,並期盼尋找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價值,我跟團隊夥伴開啟了修復一間魚乾加工廠(魚灶)的計畫,過程中便邀請了麗華阿姨擔任專業顧問的角色。

在澎湖,延長漁獲保存期限的傳統作法,不外乎是醃漬與晒乾。而到日本時代才逐漸出現技術改良的魚灶,以工業化的規模來處理大量漁獲,這也開啟了澎湖漁產加工業的序幕,標魚、洗魚、煮魚、晒魚,各司其職的四大流程。這是一條人手需求量極大的產業鏈,卻也因此造就了村內多數人共同在魚灶打拼工作的漁村集體經濟。

從小就開始分擔家計的麗華阿姨,大半輩子都在魚灶中打滾討生活,甚至還為了賺取點的薪酬,不惜搬空心磚來墊腳增高,也要勝任在灶台擔任「站灶」煠魚一職。親身經歷魚灶產業興衰的麗華阿姨說,她就是這樣看著魚從一簍一簍的進來,怎麼煮怎麼晒都處理不完,到最後竟無魚可煮!曾經的日薪當年一路從11塊漲到250再漲到1500,卻因為臭肉、鰮魚的價格下跌,產量也不穩,魚灶就此沒落了。

時隔多年,修復如初的魚灶再度亮相,也成為文化部的「百大文化基地」之一。這魚灶將作為我們日常工作的空間,與接待旅人的體驗場域,而麗華阿姨也從早期的魚灶女工搖身一變成了帶領大家重溫古早味的解說老師,從傳統漁法、漁村飲食乃至生活技藝,文化,始終擁有凝聚人心的力量。無論對於耆老或青年,我們都在魚灶的重現與海女的工作中,修復了與世代、海洋之間的關係。

 

39 最後修改於 %2025.%10.%13

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