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此頁

當月經、肌力與科學交會,她們讓『鐵人』有了新定義

2025.11.13   林儀佳|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人工智慧跨域科技研究所 助理教授運動科學與防護研究中心 運動防護指導老師
刊載於專欄 專題報導
  • 字體大小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當月經、肌力與科學交會,她們讓『鐵人』有了新定義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15期專題報導) 當月經、肌力與科學交會,她們讓『鐵人』有了新定義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15期專題報導)

當「鐵」也有溫度!科學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數據,而是人與身體的故事。 透過計畫我們看見,女性的「鐵人」不只是速度與肌力的象徵,更是對自我理解、調適與重構的能力。她們讓科學變得更細緻,也讓韌性有了新的定義。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黎明前的呼吸:女性鐵人的節奏在黎明未亮的游泳池畔,在單車爬坡的風切聲中,在跑道上與呼吸節奏同步的心跳裡,女性鐵人三項運動員以堅韌的身體語言,書寫著屬於自己的速度與力量。然而,在亞洲,這樣的女性身體故事長期缺乏被科學理解的語言。她們的訓練規劃多依賴外國標準,關於女性荷爾蒙波動、經期疲勞、肌肉恢復的研究資料仍有缺口。 

於是,以台科大許維君老師、長庚大學張雅如老師等多位師長介入輔導執行的「守護女鐵人」計畫誕生了── 一項以女性為主體、以數據為語言、以科學為橋樑的研究行動。

所謂萬事起頭難,這不只是我們團隊一開始執行計畫的縮影,也是鐵人們必須努力不懈訓練的原因。鐵人三項運動在臺灣開始的時間相較於國際來的晚,在賽場上選手們總是努力的展現自己最佳的表現,就為能夠達標國際賽事參賽資格。儘管鐵人三項運動看似難如登天,近年卻有為數不少的運動愛好者投入比賽,尤其女性參賽者人數也持續提升。

「守護女鐵人」計畫從第一年至今,藉由全面性的調查運動傷害、經期效應、疲勞監控及運動表現等,希望能一步一步的解鎖臺灣女性運動員參與鐵人三項運動應注意的細節,並建立指引讓女鐵人們能夠更健康的從事運動。

讓女性的身體被「看見」 

這是臺灣在地針對女性鐵人三項運動員建立健康與表現的多面向資料庫。我們記錄的不只是秒數與距離,更是月經週期中的微小變化:從肌肉勁度到神經反應、從骨盆底健康到心率變異。這些數據彷彿在說話──當力量曲線微幅下滑時,背後可能是一個處於荷爾蒙波動下的生理表現下降區間;當關節穩定度下降時,或許也映照出荷爾蒙起伏下的軟組織鬆弛。從主被動穩定度,到能量可用性、再到經痛與疲勞感知。每一筆資料都在累積一個女性運動模型──讓訓練不再只以「平均男性」為基準,而能回應女性身體自身的節奏。 

在數據之間聽見「她們」的韌性 

女性在執行功能與專注力上可能展現出不同的調節能力。這些微觀的發現,讓科學不只是分析的工具,也成為理解身體的語言。這些研究的背後,是一次次的倫理討論、數據整理與跨領域協作。團隊中的學生、助理、博士生們輪班進行試驗,學習如何在科學中看見人。從 3 名博士、31 名碩士到 8 名研究助理,這個以女性運動科學為核心的團隊,成為科研風景的一份焦點。 

當科學遇見產業:讓數據走進生活 

這項研究不止於實驗室。兩年多從零開始的努力,在師長多年經驗的指引與無私地傳承下,換來全球自行車產業龍頭巨大(Giant)集團的肯定與合作。我們以月經週期為核心的運動調適理論、穿戴式監測規格與訓練處方,由長期領導科研的巨大團隊資深研發工程師雅涵親自介入輔導推動女性運動員的訓練安全,並將研究轉化為實際的商業應用。這是女性科學在產業界的嶄新語言:不只是商品化的技術,更是一種以理解身體、尊重差異為核心的價值輸出。從「數據」到「故事」,從「實驗」到「生活」,我們看見了女性運動科學的另一種溫度。

從科研現場出發的教育與傳承 

「守護女鐵人」的核心,不只是研究,更是一場人才養成的長征。

每位進入實驗室的新生都需完成倫理訓練,學習如何與參與者對話,尊重她們的身體界線。國際知名運動生理學家Inigo Mujika教授三度來臺,以小班指導方式陪伴學生修訂流程、討論個案。這些交流不只是知識傳授,更是一種態度──科學的嚴謹與人性的體貼並存。 

從國際研討會、台北國際自行車展,到月經週期調適與心率變異性監控工作坊,研究團隊以跨界行動串連臨床、產業與教育,讓女性運動科學成為公共對話的一部分。

結語:當「鐵」也有溫度,科學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數據,而是人與身體的故事。 

這項計畫讓我們看見,「女鐵人」不只是速度與肌力的象徵,更是對自我理解、調適與重構的能力。她們讓科學變得更細緻,也讓韌性有了新的定義。 

在每一次跨越終點線的瞬間,數據化為笑容、汗水與心跳——那是女性身體發出的訊號,提醒我們:真正的力量,不只是撐過去,而是懂得在波動中找到自己的節奏。

  

 

27 最後修改於 %2025.%11.%14

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