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十一月號 131期 主編的話 精選

2018.11.14   洪文玲|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
刊載於專欄 主編的話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是回顧的季節,祝福所有的讀者,靜下來品嘗果實,也回顧過去一年的努力,醞釀新的一年的耕耘規劃。就如同我們盼望科技領域能受到更多的年輕女性青睞,也必須關注,讓女孩們認識科學/科技領域的前端教育時期。本期女科技人電子報和大家一起,透過為高中職教育努力的朋友們,更認識那些不斷開展的,紮根科學與科技教育的努力耕耘。

108高中職新課綱即將實施,自107年9月開始至今,教育部陸續公布與科學/科技直接相關的數學、科技、自然科學及技術型高中的課程綱要。本期【專題報導】邀請參與自然領域綱要研修的劉湘瑤,分享她對這個歷程的觀察與提醒。「本次自然領綱的主要變革,其一是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其二是自然科學領域在高中階段希望單獨設立「探究與實作」課程,第三是強調議題融入各學習領域。」研修討論的過程費時,開了無數次的會議,但通過之後媒體竟多關注「居禮夫人該不該冠夫姓」而喧騰一時,劉湘瑤提醒:「科學史不只是羅列科學家名字而已,而是要讓學生能體會這些科學家們的思考和探究歷程,瞭解當時知識產製的方式與脈絡,以建立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因此關心女性學生科學學習議題者,應著力於如何建立人們對科學本質有適當的認識」。

本期【特寫】延續新課綱的議題,編輯團隊訪問了教育部課審會中唯一的自然科教師——藍偉瑩,和讀者們分享她如何從化工專業走進科學教育,理工背景的思考邏輯又如何協助她從事行政庶務,直至現在和對教育有熱情的夥伴們從事「入校陪伴」,協助和陪伴許多學校的教師準備及提升教學工作。她認為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沒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但我們總要給孩子面對跟解決這些問題所需的能力。」她期待這次的課綱能讓孩子成為有辦法自主行動,又可以跟別人溝通互動,能夠真正做社會參與的終身學習者。

【教育】專欄邀請2位在高中職教學現場努力的教師:台中女中的劉承珏分享其對單一性別學校的省思,從學生特質、校園文化及學校發展歷史脈絡的角度切入,來思考女校可能的優缺點。她認為整個校園文化必須更明確地將性別平等的內涵落實,教職員也應對女性特質有更多元的想像並鼓勵學生破除框架;而校方對外亦必須堅持教育專業的立場,嘗試與家長明確地溝通並傳達訴求。並提供更多不同性別交流的機會,提供女性科學學習更多能量。在開南商工授課的楊克鈞則提供對高職的性別觀察,這些更早就抉擇分科的年輕學生,值得我們未來繼續關注與付出。

【家庭】專欄則由郭葉珍分享了她與毛小孩互動的經驗,從中體悟到建立一段關係需要很久的時間,但稍有不慎便能破壞之。對待寵物與嬰兒,即使語言不通,但意念還是通的,只要真心的給予尊重,還是能得到諒解的。

【好文】部份,本期特別介紹一個被稱為「性別平等悖論」的新研究,研究者發現隨著社會越來越富裕、性別平等,女性求取STEM學位的可能性就越小。研究人員Geary指出:「女孩,即使她們的科學能力等於或優於男孩,在閱讀理解方面總體上可能更好,使得她們更擅長非STEM科目;因此,這些女孩傾向於選擇非STEM領域的職業。…然而,因為在更自由和富裕的國家,個人偏好的表達更為強烈,結果STEM領域卻失去了更多女孩的青睞。最終造成在較富裕及性別平等的國家,個人學術優勢和興趣上的的性別差異變得更大,對大學和職業選擇的影響也比較保守和較不富裕的國家更強,造成性別平等悖論。」科學及科技領域希望吸引夠多的女性參與,同時也希望社會中的性別平等更為落實,各因素之間如何互相影響,值得繼續了解。

最後再與您分享一篇【好文】:孫慶語、吳懷玨、張馨云發表於公醫時代的〈我們沒有不一樣——頂尖醫學期刊研究:同志家庭小孩心理健康〉。在11/24公投前夕,關於性別平等之教育、婚姻與多元家庭的想像,正反雙方聲浪不曾平息。檢視國內外研究結果,台灣已有421位精神科醫師發表聯合聲明:「女或男同性戀家長所養育的孩子與異性戀父母的孩子,在發育、適應力或整體福祉上並無明顯差異,亦無證據顯示同志家庭會影響子女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站在保護下一代福祉的立場,我們必須以科學證據來駁斥污名與謠言,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友善包容的環境下長大。

本期由多位作者帶領大家認識高中職教育階段科學/科技教育的種種面貌,希望由這些分享,帶來對科技人全生命期的教育培養有更多的討論與可能性。也祝福讀者們,在經歷選舉季的激盪與發想之後,感恩台灣社會民主的滋潤,攜手為新的一年,規劃既踏實又有前景的耕耘方案。

3201 最後修改於 %2018.%11.%15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