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此頁

重塑愛與家庭的多元面貌:我的志願單親實踐之路 精選

2025.07.11   Cindy | 女科技人
刊載於專欄 生命
  • 字體大小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11期生命-重塑愛與家庭的多元面貌:我的志願單親實踐之路 女科技人電子報第211期生命-重塑愛與家庭的多元面貌:我的志願單親實踐之路

身為一位在矽谷工作的科技女性,我常常被外界標籤為「高學歷、高成就」,似乎理所當然地會繼續往事業巔峰邁進。但在這樣的光環背後,我內心始終渴望有個孩子,渴望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然而,作為一位現代獨立女性,我在追求這份夢想的過程中,也必須面對來自傳統價值觀與現實環境的雙重掙扎。

(照片出處:作者提供)

被傳統困住的起點
我在台灣長大,家庭觀念深受傳統影響。父母曾對我說:「女人如果沒有男人,沒有結婚生子,就是失敗的人生。」這樣的話語在我心中留下了烙印,也讓我一度以為,必須像我父母勾勒出的那種家庭,才是「完整」的家庭。

因此,我很努力地去尋找伴侶:用了交友軟體,也諮詢戀愛教練,試圖打破這道「高學歷、高收入」所築起的隔閡。我甚至還做過實驗,把交友檔案中的學歷調低,果然來訊息的男性變多了。

更誇張的是,有些人在發現我有穩定的財務基礎後,眼神都亮了起來。他們不是想建立平等的關係,而是把我當成潛在的「長期飯票」,甚至有位男生直接提出「互利共生」的生活提案……那一刻,我才更深刻理解,當個女人擁有資源,反而可能讓真誠的愛變得更稀有。

從掙扎到清醒的選擇
我曾有幾段真心相愛的關係,但最終都無法走入婚姻。不是對方不想要孩子,就是希望我一肩扛起育兒的全部責任。當我三十五歲,意識到生育的時鐘在滴答作響時,那個在跟時間賽跑的壓力,讓我痛苦至極、進退兩難。

還好,透過閨蜜好友的介紹,我瞭解到有「志願單親媽媽」這樣一個族群,和網路的群組資源。這不只是我人生的轉捩點,更是我打破「先婚後育」框架、邁向「婚育脫鉤」的第一步。雖然我一開始想著「先有孩子,再慢慢找伴侶」,但後來,當我親眼見到朋友為了孩子的監護權在法庭上筋疲力盡,我發現穩定的家庭更重要。

我開始相信,戀愛可以慢慢談,婚姻不是必需品;而我自己,就是孩子完整家庭的一部分。幸運的是,即便我的父母一開始觀念保守,但當他們知道我想要孩子後,竟然出乎意料地支持我──因為對他們來說,「傳宗接代」這個結果實現了,過程反而變得沒那麼重要。

甚至在台灣的老家,鄰居們也用正面的眼光看待我和女兒。這讓我看到,社會其實已經在慢慢接受多元家庭的樣貌。

「村莊式育兒」的啟發
當我真的成為志願單親媽媽後,我才真正體會到,育兒絕對不是一個人能撐得起來的事。

我在美國工作時,有次女兒的主要保姆和備用保姆竟然同時感染COVID-19,讓我在重要會議中抱著大哭的女兒,進退兩難。那時我才明白,「備案的備案」有多重要,甚至鄰居、終點幫手都應該納入支援體系。我把這些育兒的實戰經驗寫進《志願單親故事集》書裡,希望能幫助其他單身男女們少走彎路。

自我價值感的重建
我曾經很不敢在感情中展現自己的光芒,直到戀愛教練提醒我:問題不在於我條件太好,而是我不敢認同自己的價值。

後來,我學會放下那些擔憂,誠實展現自己的樣子──學歷高、經濟獨立、想當單親媽媽……這些都是我真實的樣貌,也都是值得驕傲的部分。

當我有了這份「底氣」,桃花也悄悄地多了起來。不是因為我變了,而是因為我終於敢站出來,成為完整的自己。

生殖科技與代理孕母的真實面貌
我的第二個孩子,是透過美國的代理孕母誕生的,這件事在台灣很容易引發爭議,尤其很多人擔心代孕會剝削經濟弱勢的女性。

但我想分享的是,法律的品質是關鍵,美國代理孕母的契約對她們的保障,絕對遠遠多過台灣婚姻契約對婚育婦女的保障。

就像拳擊國手林郁婷,即使選擇拳擊這樣小眾的路,只要自己甘願、願意承擔,就不應該被人武斷地說「你會選擇這樣容易受傷、訓練痛苦的運動,一定是被迫的」。

美國的法律對代理孕母設有門檻,經濟狀況最弱勢的人反而無法成為代理孕母。我的代理孕母與她的丈夫都在大學工作,家人支持、保險齊全,甚至她的公婆還幫她照顧自己的孩子,讓她安心完成這段旅程。

更特別的是,她很享受懷孕的過程,並堅定地說:「這不是我的孩子,我只是幫一個家庭完成夢想。」

聯合國人權會的報告指出:真正的剝削,發生在法律不健全或制度禁止的地方。與其全面禁止,不如制定制度來保護每一位參與者。這與我在美國的觀察相符。

教出有自信的下一代
從女兒一歲半起,我就透過繪本讓她了解自己的身世。她知道自己是透過捐贈的精子受孕出生的,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爸爸。當她開始問「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時,我用另一個繪本陪她理解:每個家庭都不一樣,有的有兩個爸爸、有的由祖父母撫養,單親也沒什麼不正常。

如今,她是一個非常聰明、自信、情緒穩定的小孩。我相信,這來自於她從小就被教導:自己的家庭雖然與眾不同,但同樣值得被接納與尊重。

當我決定將這段經歷寫成書時,我也曾猶豫過,怕被誤解、怕成為被攻擊的箭靶。但我後來明白,正因為這個角度在社會中很稀有,才更需要被聽見。

我希望我的故事,能給台灣社會看見一個新的可能。那些對單親、對代孕、對非典型家庭有疑問的人,或許只是還沒有找到可以借鏡的案例。而我願意,成為那個案例。

作者介紹:
《志願單親故事集》臉書版主Cindy,曾任職位於美國矽谷的NVIDIA, Google,著有《志願單親》一書。

 

 

28 最後修改於 %2025.%07.%11

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