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性別高峰會看各國推動科研領域之性別平等

2017.04.15   彭渰雯|國立中山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副教授
刊載於專欄 會後報導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近年來國際間推動科技研究領域的性別平等不遺餘力,而從2011年開始舉辦的「性別高峰會」(Gender Summit),就是此一議題最具代表性的國際會議,迄今已舉辦九屆。筆者於2014年及2016年參加了兩次性別高峰會,看到除了歐洲各國的努力之外,韓國、日本也積極投入這項議題耕耘,特以此文分享介紹此一國際趨勢,包括第九屆會議的重點摘要。

性別高峰會一開始是歐盟第七期綱要計畫(FP7)資助的一項跨國計畫genSET,在2011年舉辦第一次會議、約有四百人參加後,該計畫主持機構—英國的Portia公司,遂決定每年固定承辦這項會議,且影響範圍逐年擴大。從原本僅在歐洲舉辦,2013年第三屆移師美國;2015年同時拓展到亞洲(韓國)、非洲(南非),2016年四月則首度在中南美洲(墨西哥)舉辦,因此才會在五年之內舉辦九屆。今(2017)年五月、十一月,即將在亞洲的日本、美洲的加拿大,舉行第十與十一屆會議。

 

以「高峰會」為名,即可瞭解這項國際會議的定位不僅在於學術研討,而是將每次會議視為促進性別科研知識及實務政策檢討的交流平台,並邀請各國性別科技相關主管單位高層代表引言,以促進更多政治支持。例如第三屆北美場會議,產出了「北美行動路徑圖」(Roadmap for Action for North America,)、在韓國的第六屆會議,則提出「促進性別化研究、創新及社會經濟發展之宣言及行動呼籲」( Declaration and Call for Action to Advance Gendered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都反映出這個會議的實務影響力。韓國在2015年承辦亞洲第一次的性別高峰會之後,也於2016年順勢成立了「科技研究性別創新中心」(Center for Gendered Innovation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es, 簡稱GISTeR)。

 

筆者去年參加的第九屆會議,主題是「以性別為基礎的研究、創新與發展促進永續經濟及社會福祉」(Gender-based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for sustainable economics and societal wellbeing),特別強調性別與科技的結合,對國家與區域經濟及社會永續發展的助益。經主辦單位統計,有65位發表人、約250人參加,比起之前的會議,參與規模似有縮小,可能是每年定期舉辦一到兩場會議,分散了參加人數。不過,開幕式依舊在具有政治份量的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內舉行,除了多位歐洲議員擔任主持、引言人外,也依照往例邀請到一些部長級講者主持或引言,包括南非科技部長NalediPandor及歐盟執委會研究與創新委員長Carlos Moedas等。

圖一:第一會場:歐洲議會

 

透過獎補助機制促進性別平衡

 

歷屆性別高峰會的主題大致環繞三個主要軸線:促進性別平衡(特別是科研領導位置)、機構制度政策的改變、及性別觀點納入科技研究與創新。各場次論壇發表與引言,即是分享各種進行中的作法。其中,獎補助單位的政策一向是各國切入的重點。例如在第九屆會議中,愛爾蘭國家科學基金會代表介紹在2015年起實施性別行動(Gender Initiative),提供每個學校申請12位研究補助的名額,但其中最多只能6位是男性,在審查程序沒有改變下,此計畫有47%申請者及55%的獲獎助者是女性,具有實質提升女性參與的效應。又如北歐五國共同成立多年的研究補助機關NordForsk,2013年起採取積極性別比例政策,規定所有委員會、小組,都要有任一性別不低於40%的比例,並要求所有接受補助的研究要有性別觀點,由NordForsk持續監督這兩項任務的進展和成果。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已經推動十五年的ADVANCE計畫,更幾乎是每屆性別高峰會都會受邀分享的主題。由於美國社會對於硬性規定性別比例的質疑較多,因此ADVANCE重點在於補助機構改造,而非補助女性學者個人,目前共有65所學校受到補助(可參見彭渰雯、呂依婷、江郁欣,2015)。而除了國家層級的政策分享外,也有一些個別機構、大學分享其作法,例如英國Trust Sanger Institute(威康信托基金會桑格研究所),對員工施行產假18-24週且全薪補助,另男女員工可請一年的育嬰假,並有托育費用補助(Carer's Grant),每年還有10天全薪的緊急照顧假,以創造一個對照顧者(不論男女)友善的工作環境。瑞典歌德堡大學Swedish Secretariat for Gender Research出版的Guidelines for Gender Mainstreaming Academia,收錄許多大學機構改變制度的「有效作法」,也相當值得參考。

 

納入性別觀點於科研創新

 

科學研究過程注意性別差異,或以不同觀點刺激研發的創新,是「性別化創新」(gendered innovation)的訴求重點。例如第九屆會議的主題之一聚焦健康議題,強調健康(生理與心理)政策非常需要納入女性觀點,例如來自英國的研究者指出產婦死亡率有一半來自自殺,女性得憂鬱症比例高於男性。韓國新成立的GISTeR執行長Hee Young Paik教授以後設研究途徑,分析一百多篇研究食用紅肉與罹患直腸癌關係的文獻,發現兩者相關性在採用女性樣本的研究中較為顯著,但在男性樣本或男女混和的樣本之研究中較不顯著,值得未來營養學界注意。來自中國西安交通大學的楊雪燕(Xueyan Yang)教授,則是針對中國進行「非致命自殘」行為的研究,從性別與年齡角度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發現中學階段的研究多指出女性採取非致命自殘行為顯著多於男性,但到了大學階段則是男性採非致命自殘行為多於女性。此一研究只是初步階段,但後續發展值得自殺防治的政策參考。

 

從性別觀點挑戰或翻轉科研政策領域的主流概念,在這次會議常由台下聽眾主動提出,特別精彩。例如最受批評的就是Leaky Pipeline(管漏效應)這概念,有發言者認為這概念意味著被過濾掉的女性是「廢水」,本身帶有貶抑(不進入科技發展就比較差嗎?);有人強調女性不是被漏掉,只是需要時間比較緩慢;還有人建議可用Sneaky Pipeline來取代。而期刊審查的peer review有許多不利於女性的偏見,也有人認為不如採Queer review。甚至當OECD代表介紹近年來積極倡導的「涵容成長」(inclusive growth)概念,強調讓女性、弱勢者也有創新創業機會時,也被台下質疑為何要讓弱勢者被「涵容」到主流成長模式?為何不是「轉化」成長(transforming growth)?這些討論都是以性別批判視野創新科研領域概念與政策目標的很好例子。

圖二:第二會場:BEL會議中心

 

韓國、日本的積極投入

 

參與第九次性別高峰會的另一感受,則是鄰國韓國、日本對此一領域發展的積極投入。特別是韓國,早在四年前的出國會議報告中,筆者就介紹了韓國科技部資助成立WISET(性別與科技研究中心)之資源與策略(彭渰雯,2012),此行則進一步得知WISET已擴編到30名專職人力。且韓國在舉辦了亞太地區第一屆性別高峰會(2015)之後,緊接著獲得其科技部所屬的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之資助,於2016年成立了性別與創新中心(GISTeR)。這個中心目前的預算為每年70萬美元,有4.5位專職、3 位博士後研究員、以及補助將近20位學者的計畫納入性別角度分析(主要僅補助助理、開會等費用),後續可望繼續成長。

 

韓國的持續積極參與,很快地就成為性別高峰會上最受到注目的國家之一;其在2015年辦完首爾高峰會之後,即由李惠淑(Heisook Lee)教授與Portia創辦人ElizebethPollitzer共同主編的方式,於2016年初先出版了The Role of Gender-based Innovations for the 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一書,從性別角度論述聯合國永續發展17項目標的意涵。接著在本次高峰會前,又接著出版Gender in Science and Innovation as Component of Inclusive Socioeconomic Growth一書,將首爾會議成果與OECD等國際趨勢整合做一介紹。這兩本書都全文在Gender Summit網站上公開,讓世界各國看見韓國的投入成果。

 

日本原本推動科研領域性別平等的進度應在臺灣之後,在2014年的性別高峰會中也僅有一名代表出席。但因為承接了將於五月登場的第十屆性別高峰會(亞洲地區第二屆),已經逐漸趕上我們。在去年高峰會的論壇引言中,由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副理事長渡邊美代子(Miyoko Watanabe)報告籌備進度,即已獲得八家企業、十多所大學等共26個贊助單位(sponsors),並期待納入更多的國際伙伴。究竟這場會議舉辦的成果如何,對日本科技與性別界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值得保持觀察。

 

我國學界對性別與科技發展的重視與推動,在人力、概念上原領先亞洲多數國家,淡江大學吳嘉麗教授更從多年前開始持續參與建立國際網絡,但因迄今始終僅以計畫補助形式推動此一政策,缺乏正式機制、人力與預算支持,因而難成氣候。例如,就算我們有爭取主辦第三屆亞太性別高峰會的能力與網絡,也因為沒有資源和明確的政治支持,而不敢表態。在第九屆高峰會中,中國僅有一位學者出席參與,但筆者已看到韓國、日本代表積極與之接觸,探詢中國作為2019年第三屆亞太性別高峰會主辦單位的可能。如果希望在這個領域爭取更高的國際能見度與合作網絡,我國科技部和學界都需要有更積極的態度與行動。

 

 

參考文獻

彭渰雯,2012。〈「韓國性別與科技研究中心」參訪記錄〉。《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第59期。

彭渰雯、呂依婷、江郁欣,2015。〈學術界如何促進女性科技研究人力之發展?美國ADVANCE計畫介紹〉,《婦研縱橫》第103期:頁52-63。

5526 最後修改於 %2017.%08.%12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