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未來有一天,人類真的可以設計出如電影中那些像人一樣的AI 系統或機器人。但目前為止,你常聽到的AI 其實既很厲害又很不厲害,為什麼呢?厲害的是它下圍棋可贏過世界冠軍,還能夠比放射科技師更快、更準確地辨識X 光片中疑似病變的細胞;但它不厲害的是,很會下圍棋的AI 就只能下圍棋,別說不會打牌,連撲克牌是什麼都不知道!而且每次學新事物幾乎都是打掉重練,得不斷做好多考古題才有可能學得會,不像人類通常教幾次就會舉一反三。不過,即使目前世界上的AI 都是這種只具備特定功能的「弱AI」(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 ANI),但已經為這個世界帶來相當大的進步與便利。所以,以下要談的就是ANI 的倫理與風險。(原文刊載於《科學月刊》第638期〈AI 也會出差錯?使用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倫理與風險〉)
(照片出處:Unsplash)
四 14
如何避免自動翻譯把大家都變成「男人」?
拜自動翻譯功能的發達,網路使用者在接觸非中文素材時,也能夠大略了解意義,不再需要擔心完全看不懂。
不過許多人可能也有類似的使用經驗:自動翻譯經常混淆文中提及的性別,導致女人變成男人、單數變複數,甚至人變成「物」。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形?又該怎麼避免呢?
在台灣科技業一片大喊缺才的情況下,或許可以多鼓勵女性加入科技領域;因為根據近日國際知名學術網站公布全球頂尖女性科學家名單,台灣竟掛零!凸顯台灣女性科研人員人數偏少,且要獲得研究成就肯定更不易。
十二 14
2050淨零路上,需要更多女性領路
台灣正推動2050淨零目標的當下,尤其是戰略「#10淨零綠生活」,應正視女性身為消費者及使用者的偏好,讓女性發揮對政策設計、執行、推動上等各層面的影響力。
(封面出處:維基百科)
更多文章:
期數
標題
作者
Fred A. Bernstein|Architectural Record|2021.06.28
Oscar Marin|Atlas of the Future|2021.03.02
METEOROLOGIST SHELLY LINDBLADE|Spectrum News NY1|2021.03.23
廖桂賢(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陳鳴誼(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規劃主持人)、蕭宇庭(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環境規劃師)|眼底城事|2021.01.27
作者Kevin Omland、Evangeline Rose、Karan Odom|World Economic Forum|2020.09.17
Michelle Taylor|Laboratory Equipment|2020/07/27
作者
女科技人電子報
M. Teresa Cardador、Brianna Caza|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8.11.23
DALE DEBAKCSY|WOMEN YOU SHOULD KNOW|20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