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思女神受夠了!!!! ── 維也納大學的女性科學家發聲!!! 精選

2019.10.14   洪文玲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造船及海洋工程系 副教授
刊載於專欄 專題報導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來到美麗的維也納,踏進世界最大的德語大學-維也納大學的中庭,環繞著中庭的美麗拱廊,立著重要的學術前輩們的塑像。踱步而行,真感覺到先人智慧的能量。………不過,等一下,為什麼沒有女性前輩?!

原來,在2009年,維也納大學就發現,在當時中庭拱廊裡,優秀知名的學者的塑像154座之中只有一座是女性-Marie von Ebner-Eschenbach,一位被認為是19世紀後期最重要的德語作家之一。不過也不像其男性學者有全身或是頭像,只有一塊刻有她名字的石碑。

 

維也納大學在20世紀初期才開放女性入學,這個650年歷史的學校,在50年前才開始有女教授,但近年來對於女學生的入學與女學者的職涯發展,特別是在科學與技術領域的,也已經有了些進步。但是在這長廊裡,並沒有真正的反映出來, 對於女性學者表現的認同,正顯現出來大學的校內權力政治,還沒有正視女性的貢獻。於是維也納大學邀請藝術家投件,希望藉此表示對女性學術工作者的看重,由Iris Andraschek的“Der Muse reicht’s”概念入選。翻成英文,就是“the Muse Has Had it”,謬思女神受夠了!!!

 

這個作品是要在中庭用深色大理石表示一個「被忽視的」影子,Andraschek透過一系列的攝影,讓學校中的女學生和教員,以被學術長廊無視的心情,表演一個真人塑像的姿勢,並收集她們的意見與發聲。最後藝術家創造了這個,從中庭正中間的靈感泉源開始的影子形貌,以深色大理石鑲嵌在中庭地板中。還有兩個石座,其中一個刻著藝術家和作品名稱,及以下文字:「紀念並表揚那些沒有被維也納大學認同的女性科學家們」。另一個的文字,則是大學的性平等辦公室,透過網路徵件及工作坊,請相關團體建議。藝術家最後選了以下文字:「FROM THE SHADOW STEP THOSE WHO HAVE NO NAME ("AUS DEM SCHATTEN TRETEN DIE, DIE KEINEN NAMEN HABEN").」(從這個影子,站著那些沒有名字的人)。

 

進一步讓女科學家參與,現代史研究所和校方及現代史學會合作,在2010年6月舉辦了「性別與科學:參與與象徵的政治」,參與各方由性平權的政治、性別與科學史及性別平權的進展等等角度,討論過去、現在與未來,科學中的女性處境。

 

直到2016年,這迴廊裡才增加7位女科學家的紀念像。這是由校長會及評議會共同選定人選,並由公開徵件決定紀念碑設計方案。有Lise Meitner (1878-1968)、數學家Olga Taussky-Todd (1906-1995),及下面介紹的幾位等。如果大家來到維也納,可以到維也納大學的中庭拜訪這些前輩們,同時感受一下「謬思女神受夠了!」的呼喊!!! 關於The Muse Has Had It ! 可參閱以下連結閱讀學校的介紹。

https://geschichte.univie.ac.at/en/articles/muse-has-had-it

 

Berta Karlik (1904-1990),物理學家,維也納大學第一位女教授,發現砈是自然衰變形成的。

 

Grete Mostny (1914-1991),猶太奧地利人,後來成為智利的主要人類學家,領導了許多考古調查和智利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Charlotte Bühler (1893-1974),心理學家。注意底座似乎是個labyrinth,心靈迷宮。

 

Marie Jahoda (1907-2001),社會心理學家。

 

Elise Richter (1865-1943)語言學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奧地利唯一一位有學術職位的女性,二戰時死于捷克斯洛伐克的集中營

 

註:封面照片由維也納大學說明網頁照片合成。

 
2936 最後修改於 %2019.%10.%15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