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入課堂側記:亡國感與台灣前途-張娟芬06.11成功大學演講側記 精選

2019.06.14   陳沛穎|成功大學心理系 四年級
刊載於專欄 專題報導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民主是什麼

在新聞中,你可能曾看過國際活動我們需要藏起自己的國旗,或公眾人物「被道歉」,藏起自己的國族認同。你會疑惑,台灣的事為何必須看中國臉色?如果總有外在影響力,對民主造成傷害會是什麼?

 

娟芬老師提出《民主國家如何死亡》(《How Democracies Die: What History Reveals About Our Future》)這本書,它點出「現代的民主倒退於選票箱」——國家還在,但民主名存實亡的議題。書中的例子讓我們看見現代民主,如何因掌權者操弄選舉,玩弄民主手段,讓民主瀕臨死亡。

 

你說,民主怎麼可能會死亡?其實民主制度建立並不容易,有很多罩門。尤其現在,死得更為隱微。所以政治學經常討論如何鞏固、深化與捍衛民主,讓它活下來。民主內涵包含自由選舉、合法武力、基本人權與法治,不過這些顯然有個前提:必須有個國家。「no state, no democracy.」如果沒有這樣的前提,我們的民主會不斷受到傷害。而在臺灣的民主有個特別罩門,就是中國因素,這是我們嚴峻、切實的考驗與挑戰。

中國因素

什麼是中國因素?娟芬老師引用吳介民的觀點「中國政府運用資本與其他相關手段,對他國從事經濟投資、吸納或整合」,這裡特別指出手法是「經濟」,這種達成脅迫的方式不是明顯的政治軍事手段。

 

中國運用資本投資國家,使他國在經濟依賴中國,進而方便執行政治目的。像是「一帶一路」政策,中國會借錢給較為貧窮的國家,而這些國家沒錢還只好抵押,像斯里蘭卡就拿港口作為還款。中國利用資本擴張影響力,把影響力轉換可支配的方法,並針對不同國家、地區而有所調適、演化,因地而異,目前澳洲、紐西蘭、台灣等地都是這樣。

 

中國因素在台灣的模式其中一個面向是,給予知名度高的人優惠,使其成為在地協力者或中國代言人,藉此影響媒體輿論與民眾態度。除了以代言人操作風向,媒體也逐漸被中國滲透。因為中國意識到,要控制臺灣人民,需要先掌握在地媒體。目前,以蔡衍明以不合商業邏輯,高價買下的中天與中國時報最為明顯。

臺灣的前途在哪裡

  • 看見世界的臺灣

台灣與世界各國一樣,都在國際牽動勢力找到生存方式,未來也是如此。因此,能不能夠觀察世界局勢,保住位置是當務之急。娟芬老師認為亡國感,來自錯誤前提:台灣受到最大挑戰是中國因素,而敵人這麼大,大概沒救了。

 

其實,台灣並不是一對一與中國單挑,我們有世界夥伴。中國擴張時惹毛許多國家,這些國家視中國的舉止為帝國主義的擴張,因此也築起堤防。國際局勢會翻轉,從中美貿易的報復性關稅可略知一二。在類似這樣事件中,單方面思考中國臺灣關係,我們會絕望;但如果放在國際局勢,未必。

  1. 怎麼辦之原則篇

第一點,抵抗失敗主義。

曾有調查,指出50%的人認為台灣將「會」被統一,但只有16%「喜歡」被統一。換句話說,台灣集體意志還沒展現出來;吳介民也提到中國因素的「作用力」會引出「反作用力」。

 

像是1996年台灣選總統,中共演習以示威脅,但同時也讓美國以國安層級,發展臺美關係。中國想要影響台灣,會激發美國在這裡維持自己對台灣的影響力。你可以看近幾年,中國動作最為積極,同時也是美國最友善的時候。

.

第二點,意識到曾有的戰績。

台灣人民曾經擋下過服貿協議;雖然中國積極影響,但不代表我們沒有還擊的餘地。像是近期的3/28 台灣公民陣線主張對中政治談判劃下紅線,簡單講就是「主權不能賣,自由民主不能賣」,另一個主張是「任何政治談判必須等同修憲門檻」,為的是確保選擇遵循的是多數人的多數意志。

 

又像是 5/7 立法院修訂《外患罪》,因為目前臺灣法律有重要漏洞—「中國不算外國」,雙方關係是用兩岸人們關係條例定義。因此若有領導人協議賣台,如果賣給其他國家是可以追溯外患罪,但賣給中國不能追溯。最近要求修訂,就是要把中國當做外國對待。這些看似很小的修正,就可以堆疊出對民主的防衛。

 

第三點,設立合理的目標。

近幾年許多人的焦慮,是無法說服爸媽或長輩,例如政治、同婚等議題等。但要一個人改變一個人生的價值觀,談何容易。我舉個例子,俄羅斯在美國大選前的三、四年,用心經營佈局。而在上次大選,俄羅斯設定的目標是:讓支持希拉蕊的選民,認為選舉很煩而不去投票。

 

看到了嗎,俄羅斯窮盡一國之力,目標不是擺在讓人改變陣營。也就是「改陣營」是連俄羅斯都做不到的事,那你說你的目標合理嗎。對於長輩,你不見得要說服改變陣營,而是發揮影響力!

 

怎麼辦之策略篇

 

第一點,建立信任與不信任名單,抵禦假新聞。

 

第二點,在同溫層找點事做。同溫層是需要行動的, 103萬人香港人上街,是具體實例與人民意志的展現,這才是同溫層。

 

第三點,變成內行公民。如果台灣公民陣線,提出一個抵抗中國因素的行動,有管道知道訊息嗎?你知道在反抗什麼嗎?為何重視?

 

當你有管道看見並確立自己的判斷,並在過程累積知識,是抵抗中國因素的關鍵。同溫層不能只是鬆散、抽象的,而是需要共識與積累才能形成更堅實的意志,並轉為實際行動。

我們為何需要民主

民主才有小確幸,例如健保、電玩與旅遊等,那些我們以為有錢才能有,但其實是有民主才能有。有人對政治感興趣,可能成為異議份子;有些人則不想碰政治,希望不受影響。

 

但在科技進步的當代,監控不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科技讓地毯式的監控成為可能,可能是臉孔辨識、走路步態監控辨識等,無所不侵的監控每個人。民主不是給「政治人物」的奢侈品,民主是「我們」也需要的必需品。民主才能夠讓你在政治之外,擁有生活的自由,如寫小說、玩臉書發廢文的自由。

 

不要讓沈浸在無力感、亡國感從自己可以做的事,設立合理目標與方式,尋找集體方式,抵抗。



改編自陳沛穎臉書網誌

張娟芬授權本文刊登

 

3730 最後修改於 %2019.%06.%14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