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性別與科技國際會議「國際性別與科技政策」論壇紀實 精選

2017.11.14   洪文玲、孔維國整理編輯
刊載於專欄 專題報導

2017年「性別與科技國際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der in Science & Technology)於10月27-29日假國立中山大學舉辦,本次會議的主題是「性別科技政策」與「性別化創新」。

會議中各場次討論的主題包括:國際性別與科技政策、ICT(資通訊)與設計的性別觀點、醫療與性別化創新、醫學教育與學科性別差異、科技中的身體與性別角色、數位科技與性別差異…等,可謂包羅萬象、面面俱到。其中,對於在科技領域的女性科技人來說,影響層面最深遠的,莫過於「性別與科技政策」!科技政策不僅攸關科研資源分配,而任何性別研究觀察到的現象,也必須透過政策擬定,方能改善現況。本文摘要整理「國際性別與科技政策」論壇的五位邀請講者之發表內容,期能透過借鑒他國經驗,讓我國科技政策制定時能有更明確的性別內涵。


【科技研究發展的性別面向】
Heisook Lee(李惠淑)教授是韓國科技研究性別化創新中心(Center for Gendered Innovation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es,GISTeR)的首席研究員,也是韓國科技女性中心(Center for Women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WiSET)中心的創始主席。李教授談到第四次工業革命時指出,未來的願景是網路、ICT通訊、高科技的快速發展,從歐美國家的經驗已經看出傳統的製造業無法再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同時世界人口結構的大幅變化,也將改變我們的商業的模式。但在這個願景中,卻未重視到人與性別的面向,包括了社會經濟面的挑戰。因此我們不禁要問的,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架構之下,誰會獲利?誰會受到負面的影響?對貧窮的族群是否會帶來更劇烈的衝擊?對男性、對女性是否有所不同?
舉例來說,現在最流行的穿戴裝置,可以讓人在工作的時候更有效率、更精準,但是這個設計對女性是不是可以達到跟男性同樣的效果?又如google的翻譯軟體,在各種不同的語言,如果提到醫師時的代名詞,會選擇用男性的he,如果提到的是護理師,則會使用的是she。雖然google號稱能夠消除這種性別隔離或者性別偏見,但是顯然google的翻譯軟體,尚未做到這一點。新科技所提到的人工智慧,基本上是一個現有知識系統的延伸,那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在這個大數據的時代,減少或解決性別的偏見?
李惠淑教授也談到全球重要的研究委員會,針對性別化創新有一些新的作法,希望能夠促進在科研領域對性別及女性的重視,包含研究設計及方法,甚至研究過程都必須要有性別平衡的考量。目前已經可以看到歐盟2020的補助政策,還有美國的國家衛生研究院、加拿大在衛生研究方面的相關期刊等等,他們都宣示要符合「性別化創新」的原則,來進行相關研究以及分析,因此,科學及科技研究人員一定要重視將性別內化到研究之中。


【由大學校園的性別偏見著手】
Alice Hogan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倡議學術領域性別平等計畫-ADVANCE計劃的首任計畫辦公室主任。2001年,Alice應國家科學基金會署長辦公室的邀請,設計並執行一套新的措施,目的是解決女性─特別是管理階層或高職位─在科學和工程學術領域代表性低落的狀況。ADVANCE計劃主要的目的是檢驗社會中,尤其是在大學和一些研究機構裡面,政策和制度如何影響女性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及如何改善。計畫最初的動機始於一個困惑:美國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在科學、工程領域取得博士學位,但在博士後階段或在研究機構裡面擔任高階主管的女性卻不成比例地低!當國家投入了資源在科技女性身上,社會卻沒有得到相對應的專業回報,顯然科研市場裡面有某種機制造成這種投資報酬率低的現象。
也許某些人會說,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女性不適合做領袖,或者受到傳統刻板印象的影響,認為女性在理工領域的表現本來就不如男性。ADVANCE計畫檢視了某些大學的規定,發現隱含許多歧視女性的問題,以致於造成女性在專業領域成長困難。例如在進行學術評鑑工作時,審查者因為性別偏見而低估了女性科研人員的能力及潛力,導致對她們各種不利的評論,逐漸累積成為滾雪球效應,而造成了配給女教授較小的辦公室,或者較少僱用女教授的結果。以某校物理系為例,一般來說物理系女性教師比較少,但當系裡面有25位男教授、2位女教授時,就會被說成:我們有「好多」女教授!我們要理解女性有很多的潛力,可以在科研領域有更好的發揮,各學系或是研究機構的高階長官也要有開放的心胸,甚至提供女性更多的經費補助,才能夠真誠歡迎更多女性參與科研。
研究也發現,系主任或具有選聘權利的高階主管,會對於整個系裡面的氣氛有很重要的影響力。所以ADVANCE計畫希望更多的系主任或者研究機構主管,能夠在聘用新人,或者制定機構政策的時候,有意識地提昇女性的參與。這樣的自覺很難自然形成,往往需要被教的、被指導。例如參與ADVANCE計畫的密西根大學,會讓高階的教授來上課學習,讓他們有機會互相切磋,進一步認識自己不自覺的性別偏見作法或者是傳統的刻板印象枷鎖。
一位高階教授要如何克服這種不自覺的偏見?這不單只是男性對女性的歧視,或女性對男性的歧視。很多男性是充滿善意的,甚至他們也會覺察到自己的行為或言語對女性有所貶抑,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如何實現性別平等尊重的互動方式。因此,教育上更要盡力,要能夠讓所有人更開放心胸、更有性別敏感度地覺察這些偏見,這樣才能用更健康的角度來看待彼此。例如ADVANCE計畫開發了一個叫做「旁觀者」的訓練課程,當我們看到他人不恰當的性別偏見的行為時,就能夠有適當的幫忙、督促或勸諫的介入方式。


【性別融入醫療研究的策略】
Cara Tannenbaum教授於2015年1月被任命為加拿大性別與健康研究所(Canadian Institute of Gender and Health)的科學總監。她與加拿大性/別與健康研究團體和相關廠商合作,確定性別與健康研究的重點、爭取資助機會、以促進兩性平等的觀點強化研究相關能力、建立夥伴關係和轉譯研究證據,以對加拿大人的健康改善作出貢獻。
「想像一下,如果以女性做為攝護腺的藥物的試驗對象,或者只針對男性做禁煙的宣傳,這樣有道理?」生理上男性跟女性是不一樣的,這應該不令人驚訝,例如男性的Y染色體基因數目較少,而女性的X染色體較大。在身體組成上,女性有較多的身體脂肪,脂溶性的藥物在身體停留的時間會比較長。有很多的藥物在男性跟女性身上會有一些不同的反應,劑量也必須要調整。在體型方面,一般男性的體型比女性要大,但即使施用藥物時考慮到體重,也還有很多性別的差異必須要列入考慮。
加拿大性別與健康研究所具體的策略就是,確實認知到相關研究必須加以整合,以下列舉五個非常重要的策略:
(一)    測量跟監測:要求所有要申請研究經費的研究人員,必須要在申請計畫中評估社會及文化因素,包括生理性別(sex)及社會性別(gender)的問題。在2000年時只有20%的研究人員考慮到這點,經過幾年之後,有60%的研究人員在申請經費時都已經考慮,是一個很顯著的進步。
(二)能力建構:加拿大性別與健康研究所的官網,提供將性別融入健康研究設計的訓練課程資訊。
(三)提供誘因:例如當研究者需要進行人體實驗的研究時,他必須完成一個互動式的訓練單元,完成訓練之後就可以直接下載證書,這就是給予誘因的獎勵。
(四)倡議與輔導:輔導基本上需要創意,尤其是期待這些努力能改變醫學文化。團隊當中有性別倡議的專家,協助確認推廣性別與健康知識的網絡及使用的字彙,透過這些合作改變醫學研究者的盲點。
(五)稽核與結合:具性別概念的臨床研究準則,則必須要透過臨床研究人員來改變。性別與健康研究需要跟專業學會做進行溝通與資源的結合,才能夠在研究計畫以及結果呈現上呈現性別的影響。最重要的是,讓下一個世代的醫師了解任何的醫療措施都需要考慮到性別差異造成的影響。


【社會文化與性別/科技的交織】
Neelam Kumar是印度國家科學技術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她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科學心理學。Kumar教授分享了印度的現況,和印度的相關政策。與其他國家類似的是,印度女性在各個領域,特別是高等教育、大專院校中研修STEM的女性人數的比例偏低,只有20%左右的女學生攻讀理學院。
上述現象與社會文化高度相關,印度人普遍認為女性唸了高學位終究還是要走進家庭,因此女性沒有繼續在STEM發展有可能是歧視導致,也可能是因為在就業或是經費補助上較吃虧。例如在大學裡,女性教職人員的人數和獲得的經費補助,都明顯地低於男性,只有26%的女性研究人員拿到經費補助;而反映到職場上,印度的軟體工程師只有15%是女性。印度也有嚴重的城鄉資源不均的問題,男性在都會區或者是偏遠地區都有不錯的表現,但是女性除非來自都會區才能有更上一層樓的發展。此外,印度的家長對於單一性別的學校也有偏好,會送這些女孩就讀女校,但是如果附近沒有女校的話,有些家長根本就不送女孩去上學了,而不只是不支持她們念科學而已。
針對這樣的現況,印度政府從1958年、2003年到2013年,在政策上都有針對科學領域婦女培力的論述。1958年的重點放在確保不論男女的科學天分能夠得到鼓勵,在科學的領域充分地發揮;2003年的科技政策要提昇婦女的參與;甚至2013的政策報告裡提到女性的職涯流動(mobility)的問題。政府的重視衍生了一個「女性科學家」的專案,探討如何讓女性能夠發揮才華。因為印度許多地區較貧窮落後,仍需要燒柴生火煮飯,而這些炊煙會傷害婦女的健康。因此,首先要透過科技改善婦女的生活,減輕她們在家庭工作的負擔,她們才能將腦力、才華貢獻給科學界。
在親職教育方面,印度更提倡要在家庭裡鼓勵女孩去上學,追求更高的教育,未來可以在學校或者研究機構有一席之地。也提供弱勢家庭獎助學金,鼓勵女學生學習科學。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女生在十年級到十二年級的時候(相當於台灣的高一到高三),女學生的理工科成績比男學生好,所以在高中畢業的時候,60%的獎學金都給了女生。但針對教職員的研究補助金,因為是用面談而非考試成績來決定的,結果60%是由男性獲得。這樣的反差顯示,在女性培力、鼓勵女性職涯發展上政府仍有很多著力的空間。與他國的經驗類似,Kumar教授認為讓女性能夠參與科研決策十分重要,因為目前在一些科技領域的決策階層,女性的參與很少。


【關注女性/性別的政策謎團】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的蔡麗玲教授,發表台灣STEM方面的性別主流化的政策和策略。蔡教授先以近幾年的台灣理工科女學生數目的趨勢圖說明,學士階段的女學生數目變化不大,碩士階段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整體來看,科學領域女學生占不到30%,工程則低於20%。
若以台灣、韓國跟日本互相比較,在這十年當中,在韓國性別的差異縮小了,是表現最好的。蔡教授認為是韓國的女科技人育成法的正面效應,性別相關的法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台灣的政策面,科技部過去十年有三種推動性別與科技的典範:第一種是由2007年開始徵求的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另外還有所謂A計畫,也就是促進科技方面性別平等的高階計畫,是以政策及知識為核心的行動計畫,及目前以三年為一期執行過兩個階段。第三種是B計畫,從2014年開始徵求,針對促成更多女性參與科技的活動計畫。
值得我們反思的是,今年的科技部特別強調「女性(female)」的補助概念,包含供新進,或久未執行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的女性科研人員申請的專案徵求計畫,還有辦理鼓勵女性科研人員的活動計畫,總額超過了一億五百萬新台幣。而「性別(gender)」相關的研究計畫,如往年的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總額大約每年三千萬新台幣,只有三分之一而已。也就是說,當前如果強調「女力」,較容易拿到經費,但談「性別平等」則不然。但當特別強調女力或者是以女性為對象時,會忽略男性在整體狀態下扮演的角色,也就是男性應該負的責任。蔡教授特別提醒大家,在討論科技領域這種整合的層次時,談所謂的性別,包含婦女性,也包含男性。


【進一步前行-參與政策制定】
越南的科技女性學會代表團在討論與回饋時提出,更進一步的目標,女性科技人必須要成為政策的制定者!雖然在科學界的女科學家或者工程師,都很努力地工作貢獻,但是在政策的制定方面需要有更多婦女的參與。這樣的自我期許正好作為本論壇的結語,在認識了各個國家各種性別與科技政策的做法與執行成效之後,台灣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科技場域,從自個人的實驗室經營到科技部、教育部的性別政策,正需要女性科技人們投入!!

4446 最後修改於 %2017.%11.%15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