踽踽而行,前徑卻百花盛開 精選

2024.04.14   洪文玲|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造船及海洋工程系副教授、行政院海洋委員會政務副主任委員(現職)
刊載於專欄 職涯
给本項目評分
(0 得票數)

回首過往,原本在工程領域一人獨行,順著人生道路九彎八轉之時,眾人聚集的能量如同洪荒之力,光與熱自然地傳得既深又廣。本文在此時作為一個簡要的報告,與在不同崗位上的各位共勉與連結。

(照片出處:created with ComfyUI)

年過半百,想及人生前段,不免覺得喟嘆離奇。年少的我也曾尋找微光,希望得到一點溫暖;這些故事,請參閱〈我的少女時代〉裡簡短的描述。我的性別意識啟蒙相當晚,即使〈在「男人堆」中一路走來〉(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6期,2009年6月,29~35頁),直到博士畢業後在矽谷家管育兒的那些年,我終於開始將自己生生剝離開所習慣倚賴的「工學院」文化,嘗試投入理解女性意識的海洋。當時真的沒想到,對性別平等的渴求如同潮流般推進,終能在之後的20多年間,與其他同儕連結為一個新世界,與現實交織且持續綻放的新世界。

2005年回台灣的前後幾年,我最投入的,是延續在矽谷時的志工工作(註1),支持生產、哺乳與育兒的母親與家庭。連續在國內外參與了「母乳哺育社區支持團體帶領人」、「生產教育課程講師」、「陪產員(doula)」、「生產教育課程講師」、「溫柔生產」、「嬰幼兒撫觸與按摩講師」等訓練,也有過實際對父母、親子及家庭的協助經驗,深深受到「助人工作」的能量與情感交流觸動(註2)。即使已經在工學院有教職,我曾認真的考慮,想要學習助產學,成為專職的婦幼與親子工作者。當時受邀來授課的國際重要生產導師 Barbara Harper (註3) 聽了,很真摯的對我說:「(作為助產師)妳可能可以接生1000個寶寶,但(作為老師)妳也可以改變1000個心靈。」這啟示當頭深深地刻印在我的靈魂上,從此我不再徬徨於自己的身分及認同,「工科教授或是母乳講師?」,即時即刻,我關注於我的成長,和身邊我能觸及的人與心。

2008年,陽明大學受國科會委託,辦理首次在亞洲舉辦的「全球女性科學家會議」,邀請20多位國內外女科學家或研究「科技與性別」的學者擔任講者,上千名高中生及國內同儕與會。陽明大學護理系的盧孳艷老師邀請我以年輕女科學家身分分享,這也是我第一次參與鼓勵科技女性的大型活動,跟許多前輩與年輕人一起,積極面對科技領域的性別處境。我也第一次聽到許多系統性地研究科技領域性別不平衡情況的分享,例如美國對於高教界人力有長期的追蹤計畫,並加以分析。

說也慚愧,我自1994年到美國,2005年回國,剛好錯過了性別平等諸項法案在國內立法與開始施行期間的種種社會討論。當我開始對性別研究產生嚮往,就深深感到有所不足,渴求更多的系統性知識。2008年我剛開始接觸新興的跨領域研究「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對於結合社會科學與技術研究感到躍躍欲試,甚至徵詢台大社會系的吳嘉苓老師,修習社會學碩士的可能性。沒想到她直接鼓勵我,既然已經有教授身分,可以構思性別與科技的研究主題,直接申請國科會研究計畫,在我所熟悉工程領域研究性別,走「做中學」的路。之後陸續獲得高師大蔡麗玲老師分享研究計畫撰寫指導,和高醫大成令方老師擔任共同研究者,獲得了第一個國科會研究計畫補助,對現場及內業的女性工程師進行訪談研究。這個研究的初步成果在女學會研討會報告時,清華大學的謝小芩老師提醒我,女工程師們是「留下來的人」,也要關注選擇離開的人們。

細細地回顧,一個崇尚陽剛的工程科學家追尋根性的過程,和一路上愛護、扶持、提醒的人們,很清楚地,我也想持續呼喚連結強大的能量,把熱量獻給更多的人。吳嘉麗老師於2011年號召成立「台灣女科技人學會」,我是最前一批的永久會員,也擔任過學會理事,但平時也只有「佛系地」響應嘉麗老師的號召。2014年,我終於成為性別研究團隊群的一員,並接續嘉麗老師主持的第一期,由蔡麗玲老師擔任主持人,中山大學彭渰雯老師、清華大學陳宜欣老師和我一同,為科技部執行三年的「促進科技領域之性別研究規劃推動計畫」第二期。我們協助科技部「規劃」,建議將性別平等精神納入科技研究與行政支持的做法,提供歐盟及美國最佳實踐方案(best practices)的盤點。我們翻譯美國史丹佛大學科學史學者 Londa Schiebinger 教授團隊建立的「性別化創新(Gendered Innovation)」網站,讓更多人可以使用熟悉的語言,了解國際最前進最完整的科技創新及性別理論與應用案例。計畫中也建立台灣科技類的性別統計資料分享與比較機制,分析科技部已經投入10多年的「性別與科技專題研究計畫」專項補助的成果,並訪談曾執行過該項計畫的老師,希望能認識該專項補助的影響力。計畫相關內容請參考蔡麗玲老師持續維護的 GIST (Gender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網站,及其主編的《哇!原來這是性別與科技!?》一書。

執行這項計畫讓我感到功力大增,來自跨領域團隊的知識激盪,及全女性團隊工作經歷的滋養。其間2016年下旬時,當高惠春老師徵詢我接下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的總編輯時,我勇敢應下,並立刻尋求陳宜欣老師的資工技術支持,和交通大學白曛綾老師溫暖能量的匯入,及中央研究院趙奕姼、淡江大學宋玫玫、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客座專家潘瑋等人的即時參與討論。新版電子報網站在創刊9年後,2017年元月109期正式啟航。

2017年已經是人手一機的時代,不同平台的優質閱讀體驗及豐美的圖片,講究色彩搭配的網頁版面,都是讀者的期待。一個能定期出版的網路媒體,可以強化議題重要性,同時也是文章的典藏庫,能穿越時空讓更多人閱讀,發揮持續的影響力。「我們希望以女性全生命週期的觀點,構築女科技人才支持網絡,吸引新世代女性進入科技場域,建立女性科技人同儕支持策略分享平台。」電子報也平行經營許多社群交流平台,較有影響力的是臉書粉絲頁《女科技人Young生活》,以分享相關文章訊息為主。電子報另一個重要的經營目標是擴展閱讀群與視角,很感謝各期的客座主編,從自己的角度與人脈,為電子報編繪更切合社會脈動與版圖的文章。在電子報接近200期之時,這個女性社群的集體創作,將如何形變質變,令人期待(註4)!

2023年初,我到海洋委員會擔任副主任委員,剛好督導的綜合規劃處負責會內的性平業務推動,我需要擔任性平會的主席;另一個國際發展處則以促進女性參與海洋事務作為在 APEC 的參與重點。這恰好接續過去在學術界推動性別平等的下一個階段,在體制內運作,並與實務結合,造成實質的改變。過去一年,海洋委員會舉辦了兩場海洋領域女性參與者的分享與培力工作坊,今年預計規劃舉辦「女性參與增強海洋韌性」 APEC 工作坊,向國際分享在地女性創業家與耕耘者的實際做法。會內也舉辦了「性別化創新」與「性別統計」的培力工作坊,希望未來能提出合宜海洋事務又能有深刻影響力的性別統計資料。海巡署的運作直覺上被認為是陽剛氣質強盛,去年管碧玲主委指示讓育有2歲以下幼兒的同仁可以在勤務許可下外宿,增加陪伴幼兒的時間。海巡署也已經設計適合女性孕期值勤的專業服裝,無間斷地支持同仁專業與人生發展。海委會也常在媒體上正面表達海洋事務中平等又友善的性別形象,例如女性海巡同仁專業執勤,與女性高階領導者或邀請講座的引領。

回首過往,原本在工程領域一人獨行,順著人生道路九彎八轉之時,眾人聚集的能量如同洪荒之力,光與熱自然地傳得既深又廣。本文在此時作為一個簡要的報告,與在不同崗位上的各位共勉與連結。即使當前我們處在一個還不完美的社會,但相信我們的努力會啟動這個時代的正面力量,在每個轉折地都會開出動人的花朵!

*謹以此文,獻給吳嘉麗老師,她曾多次要我寫我的故事。時近五月,她如同許多女科技人的母親,鼓勵我們不卑不亢,愉悅攜手前行。

 

-

註釋:

註1:在矽谷取得國際母乳會( La Leche League International)的支持團體帶領人(LLLI Leader)志工認證;國際母乳會1956年由7位哺乳媽媽在芝加哥創立,是全球最大的支持母乳哺育的非營利國際組織,在80多個國家都有志工組織。
註2:感謝國內助產、母乳哺育、親子健康的先進林桂美、郭素珍、賴慧滿、王淑芳、陳昭惠等的指教、陪伴與信任。
註3:Barbara Harper 是《溫柔生產:充滿愛與能量的美妙誕生》原作者,國際間活躍的水中生產與溫柔生產倡議者與訓練導師。
註4:2023年2月之後,感謝台灣師大的陳明秀老師接任總編輯。 

參考文章:

1. 關於年少,請參閱〈我的少女時代〉,女科技人電子報第153期【生命】專欄。
2. 關於成年之後的領悟,請參閱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6期(2009年6月)29~35頁〈在「男人堆」中一路走來〉。

 

 

1579 最後修改於 %2024.%04.%19
此分類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