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事、今日畢,在實驗室產生的身體疲勞,就留在實驗室吧。

(照片出處:作者提供)

今年對於我來說是個充滿改變與挑戰的一年,離開待了將近十年的中正大學,在8月1日來到聯大機械任教,在教學與服務的履歷上是空白,因此兢兢業業承擔著對自己的期盼。

(照片出處:作者提供)

2022年中國工程機械學會第39屆全國學術研討會中,特別舉辦「機械女力發展交流會」,邀請機械工程學系相關的五位女性教授,分享各自的求學歷程與職涯經驗,同時也回應女性身分在機械領域的現狀及反思。以下內文,為整理交流會上五位教授的精彩分享。

(照片出處:作者提供)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種現象?不外乎女性的生理劣勢,常見特質柔弱文靜,以及東亞文化對女性刻板期待、男尊女卑、女性就應該照護家人,因為女性擔負了生育的能力,也常被期待對家庭有更重的照護需求。

(照片出處:作者提供)

根據教育部統計,台灣的理工科女學生佔比約為34%,與新加坡相同,此數字超過美國的30%與日本的14%。但在台灣相關科學研究機構,例如中研院數理科學組、工程科學組、生命科學組院士中,女性只佔了14.3%。而台大理工系所之專任教授男女比則更為懸殊,女教授只佔了約8%。

但訪問大學相關系所教授,許多人都會告訴你:現在女性的比例已經比以前多太多了。

(照片出處: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

期數
標題
作者
楊智媖|國立中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
莊程媐|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林心恬|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第 1 頁,共 91 頁